古石拱桥文化意蕴研究

时间:2022-03-08 09:35: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潇贺古道遗存有较多的古代桥梁,按其结构分有石拱桥、石梁桥、石拱廊桥、木平梁廊桥等,这些古桥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本文以钟山县石龙石拱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修建的文化动因,解析石拱桥建筑文化内涵及装饰艺术特征,以利于深入发掘其人文景观与地域文化,从而推进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石拱桥;文化意蕴;潇贺古道
  潇贺古道沿线的古村落有25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77个被列为省级传统村落。这些古村落都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遗存了大量的古桥、古寺、古庙、古民居、古戏台等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从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既传承着中原传统文化,又保留着岭南百越文化的遗风。本文以钟山县石龙石拱桥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建筑文化内涵,阐释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地域文化,以利于保护传承潇贺古道古桥梁建筑文化。
  一、石桥建造的动因
  石桥起源于原始社会,在人类还没有自主意识去建造桥梁的时候,自然成为了人类之师。自然界的地壳运动或是自然跌落的石块而形成的石梁、石拱,便是最初的“石桥”。石桥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便捷,由此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效仿“石桥”建桥,这就是石桥建造的动因。随着年代的更迭,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不断地提高,石桥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如石梁桥、石拱桥、石廊桥等。其中,石拱桥以其合理的建筑结构成为石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石拱桥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源自古希腊的拱券技术,在罗马时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直至今天仍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起步较晚于西方,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桥梁史话》前言中指出:“我国最早的石拱桥——旅人桥建于洛阳。”旅人桥建成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后来遭损毁。明清时期,随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我国的石拱桥从艺术性、装饰性、观赏性等方面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时候的石拱桥都远已超出了单一的功能性,它们蕴涵着地理水文、民俗民风、环境景观、人文情怀、建筑美学、文化交流等内容,饱含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乡土情怀。
  二、石龙石拱桥概述
  (一)石拱桥建造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记载,古道分东、西两条干道,东道为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桂岭通楚古道,西道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开辟的“新道”。至此,潇贺古道由政治军用通道正式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民用交通要道。因此,潇贺古道上出现了许多造型独特、形式多样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潇贺古道上现存的、较为完整的石桥有20多座,风雨桥27座。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形式之多样,足以代表本区域甚至是南岭走廊核心区的族群文化交互、交融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贺州市钟山县石龙镇石拱桥,它以独特的建筑构造、精湛的装饰艺术,体现着人、建筑、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蕴含着潇贺古道各族群、民族的生态智慧,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景观性石桥的代表。
  (二)石拱桥的建筑构造
  石拱桥位于钟山石龙镇中心,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拆毁重建,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石拱桥采用中国石桥传统的砌筑方法——纵联砌石法,浑厚的青石块间不费一个铆钉而紧密地垒砌在一起,虽然是大小拱也可以让桥面重力集中到桥墩上。同时,桥面与桥拱有所不同,桥面呈三折起伏且南北对称,有助于平衡大小拱之间的水平推力。石桥两侧设望柱和栏板,栏板造型独特,栏板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栏板的基础部分,上部是栏板的主体部分,由扶手与栏板组成,由一整块原石雕凿而成,可见当时工程之巨大和工艺之精湛。
  (三)石拱桥的装饰艺术
  古人有詩云:“石龙大桥五十六,步步台阶砂石镶,四方四面石狮子,八仙下凡坐中央。”可见石拱桥的壮丽场面。石龙石拱古桥最为精彩的部分是两旁的望柱、石栏内侧的石雕装饰。石雕图案均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中国传统吉祥寓意为题材,由人物、花、草、鸟、兽等不同的传统图案元素,构成具有丰富内涵及寓意的装饰图案,包括八仙下凡、孔明祭风、西湖借伞、福寿双全、凤穿牡丹以及双凤朝阳等共74幅,全长80余米。石雕构图和谐、雕刻精湛,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不仅对人物举止动作刻画得栩栩如生,甚至连人物的神态表情也刻画得入木三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石龙石拱桥石雕技术之精湛、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可谓是潇贺古道石雕建筑艺术长廊。
  三、石龙石拱桥文化意蕴
  石龙石拱桥通过独有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建筑构造方式,体现丰富而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文化意蕴(生态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吉祥文化等),是潇贺古道生态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挖石龙石拱桥的建筑文化意蕴,为正确解读潇贺古道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
  (一)石拱桥与生态文化
  石龙石拱桥位于石龙镇的中心,呈南北走向,桥总长40米,宽5.2米,高12米(如图1)。石拱桥巧妙地利用地理位置建造为不对称式双拱石桥,桥拱一大一小,大拱跨度14米,小拱跨度7米,大孔的矢跨比小孔的矢跨大一倍,大小桥拱犹如龙的头部及躯干,横跨在石龙河上。南接位于石龙河中心的石龙庙,形成“游龙戏珠”之势。同时,潇贺古道沿线多属喀斯特地貌,石材资源丰富,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既节省建造成本,又为石桥的坚固耐用提供保障。从自然材料的选用、色彩、质地等方面,使石拱桥更好地融入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体现出潇贺古道人们利用自然、融于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
  (二)石拱桥与道家文化
  从石拱桥的石栏板、望柱的石雕图案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道家文化影响的痕迹。特别是多次出现道家的人物圣贤、八卦图、法器等明显的道家文化元素(如图2)。“八仙下凡坐中央”:八仙的石雕图案以单个人物及其坐骑出现在望柱上。如:手持葫芦脚踏祥云的铁拐李,在道家文化中是救死扶伤的仙人;手持荷叶脚踏仙鹤祥云的何仙姑,在道家文化中是能预测未来、知人祸福的仙人。“八仙”同时出现在同一建筑中代表了祝颂长寿、康泰、吉祥之意。同时,在石栏板的石雕图案中有“鹤鹿同春”“孔明祭风”等与道教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说,石龙石拱桥是潇贺古道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道教文化建筑之一。

推荐访问:石拱桥|意蕴|研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