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我国民间文化逐渐兴起,民间音乐申遗运动更是踊跃开展,区域音乐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民间音乐的兴盛推动我国地方性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使得地方性高校逐步脱离大众化、西化教育模式。目前,很多地方性高校建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所,意在挖掘本区域内独特性,将带有濃厚民间文化特色的音乐,将之整合,引入到音乐教学当中。地方高校的行为不仅增加其教育的独特性,还能够传承当地特色文化,使得优秀的民间音乐得以长期发展。区域性音乐重心偏向于演唱,大多以民歌为主,容易与其它曲艺、声乐教学相结合,利于地方性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这是当前审美多元化、内观的趋势使然,是我民族文化崛起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 声乐 区域化 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26-03
本文中地方性高校指的是非省会城市的普通高校。这类高校办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校参与省示范大学的教学模式,其定位模糊,办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多模仿专业的音乐学院,不具备自身特色;二是地方性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当中,多采用中央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的民族唱法,使得教学千篇一律;三是学生培养的周期较短,成材率高。教学歌曲多偏向于高音,学生也盲目追求高音,忽略因材施教。千篇一律的教学如何能够传承我国众多文化精粹,因此地方性高校有必要进行区域化教学。另外,地方性声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出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人才,增加本区域音乐文化属性是非常必要的,这应当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的指导目标。当然,除了上述因素推动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还有很多其他影响要素。
一、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当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求应运而生。精神需求多表现在文化层面,本质是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探索。精神需求不仅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也有外来文化催动,目的是寻求自我价值[1]。在音乐文化领域当中,精神需求多表现为对区域性音乐的重建行为,在这种环境下,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区域化势在必行。人民对音乐历史文化的追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等都是民间音乐重建的影响因素。在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性高校开始开发、研究区域内的民间音乐,探索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音乐发展途径。
二、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责任的推动
我国城市化建设逐渐深入到农村当中,拥有乡土结构的农村逐步消失,其内在的音乐文化也在慢慢消散。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凭空而生,相反是建立在历史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的。民族民间文化作文音乐文化传承的根基,必须得到传承,唯有传承文化才能让音乐文化的发展不出现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进行,进一步带动大众传承音乐文化的激情和动力,即便某些区域忽视对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但是民间文化保护意识也非常强烈。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仅依靠国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靠政府的管理,还需要我国现行的教育机构对其进行学习并传承。教育传承是非常稳定且具有持续性的传承模式,能够对新一代社会人才产生极大的影响。青年人的传承是具有生命力的,将民间音乐文化的审美意识树立在社会栋梁心中,方能够得到持续的传承。因此,我国地方高校承载着传承区域音乐的重任,也就推动地方高校开展区域性音乐教学课程。
三、地方文化发展的需求
每一座城市建设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特色文化是城市的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其中音乐文化影响极为重大,比如我们听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戏曲就能够联想到上海。因此,区域音乐文化也成为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个区域都会有自己的高等院校,该院校承担着该区域音乐文化建设的责任,重视区域音乐文化,不断挖掘区域音乐因素,将其整理并传承,方能够为当地的城市建设服务。地方性高校声乐教学想要以区域音乐为主,就需要设定符合该区域音乐文化、音乐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再照搬照抄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理念,积极寻找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除此之外,很多区域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高校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积极将其纳入教学范围当中,不断的扩充教学内容。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理念,给予区域性民间音乐更多传承的可能性。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方能够造就不同的人才,倘若都是千篇一律的培养方式,得到的自然也是千篇一律的结果,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影响力不足。教育人才落实到地方工作与当地的需求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地方院校应当以服务地方为己任,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涵盖范围较为细小的区域性音乐教学内容,为当地培养适宜的人才[2]。
四、地方民众审美的需求
青歌赛的比赛结果表明观众对原生态的音乐更具有兴趣,根本原因是观众拥有自身的文化语境,这种语境深深烙印在观众的心中,尤其是刚刚进入城市的人群,其审美更倾向于自然、淳朴的民间音乐,当淳朴的民间歌曲唱响之时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院校派民歌由于长期处于单一的审美教学,学生难以对民歌产生情感和归属感,往往是教师怎样唱,学生就如何唱。很多学生的经验不足,其综合文化感不足也会影响其歌唱的感染力,所以,院校派的民歌虽然很美但是并不具备充实的情感。高等院校需要打破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更应当脱离当前仅有的教学模式,从我国内在的民间音乐中挖掘可传承素材。艺术的传承并不简单,唯有现实中具备一大批优秀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声乐家,并且具备充足的区域原创声乐技术训练方法以及高质量的各地区的声乐作品时,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在歌唱民歌中带入浓厚的情感,寻找到情感的归属,真正的去感悟音乐,感悟生活。艺术本身起源于生活,在带有浓厚成长环境的音乐教育,其传承效果更佳,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需求。
目前,我国很多区域是半乡土半社会的状态,民间音乐在其中发挥着很重大的作用[3]。例如,西安区域的鼓乐、陕北说书和浙江丽水区域的种鼓词以及云南的花灯等,每到特定的时节就进行演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这些独特的音乐艺术处于“散养”的状态,即没有教育机构为其传承,演出者本身的传承意识不足、审美能力偏低以及艺术价值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地方性高校将其纳入教育目标当中,必然提升地方性音乐的价值,能够对民间音乐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保护。纵观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西方音乐引入确实推动我国音乐的进步,但是我国基础庞大的农民来讲却并没有很大的效用。地方性高校需要站立在民众的角度,发展符合民众审美的区域性音乐。当然,并不仅仅是原创性音乐,还包括改编、创新的音乐,只要能够符合民众的审美需求就可以。
推荐访问:必然性|地方性|声乐|区域|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