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穹顶五星庄严,明灯璀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中国文艺界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文艺界代表,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文化自信是一种价值诉求。文化自信的获得建立在文化自觉和对国家民族文化的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没有个人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就不会产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习近平总书记自信的言语,无疑是这种认识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
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我随贺州市宣讲小分队到基层宣讲十九大精神。在广西大山深处的八步区步头镇黄石瑶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绣传承基地,受到了瑶族同胞热情洋溢的欢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师李素芳带领着一群绣娘,身着五彩绚丽的瑶族盛装,唱着悠长婉转的迎客歌,捧出醇厚甘甜的香茶,迎接宣讲小分队的到来。近年来,李素芳和她的绣娘姐妹承接了国际订单,让瑶绣作品走出大山,成为赠送给联合国的文化礼品,在国际上彰显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她们为原型,我和我的团队创作了曲艺节目瑶族铃鼓《歌堂夜》,以瑶族特有的曲艺形式,讲述了瑶族青年盘新绣以瑶族服饰创意项目在歌堂夜获胜,被非遗传承人瑶绣奶奶选为徒弟的故事。其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故事,唱响了文艺扶贫圆梦小康的时代主题。身上同宗同源的瑶服,如温暖柔软的胞衣,把我们紧紧拥在一起;绣花饰边上的盘王印,使我们心心相映。我双手接过茶盏,应和着同胞们的歌唱,歌声翻过层层叠叠的大山,融进山巅的云朵……此时此刻,文化自信的热流在我心中如潮水一般奔涌着。我把这一刻的感受告诉我的瑶族同胞:我们身上五彩斑斓的民族盛装,代代相传的优美山歌和手里飞舞穿梭的银针彩线,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所说的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内容;我的瑶族父老乡亲们认真地倾听着,当听到她们就是文艺创作的人物原型,她们的故事已经在曲艺节目中传唱时,我看到一张张或苍老或年轻的脸庞,都绽开了自豪的笑容,那就是文化自信最直接的表现。
文化自信是外向的发展,更是历史的传承。有一则寓言如此:一人行在途中,见一个老者栽树。此人就问老者,这树要多少年才能开花结果?老者答曰七十年,此人便笑老者在做无用功。老者却说,我看过它开花,也品尝过它的果实,既然前人肯为我栽树,那我为何不为后人栽树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但能否意识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对祖辈的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十九大召开前,我去广西富川城北镇凤溪瑶寨调研,看到过一份出自农民文艺队的项目规划书:“恢复老街风貌,建设美丽乡村;招收有专长的男女青年,壮大《印象凤溪》表演队伍;采取自愿捐赠形式,筹建村级民俗文化博物馆;开展文明教育,用和谐友善、淳朴热情的村风民风欢迎游客……”一个瑶族村寨,一群脚沾泥土的民间文艺人,把祖祖辈辈沿袭继承的、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瑰宝珍惜地捧在手心里,小心翼翼地为它拂尘,给它打亮,让它焕发出熠熠光彩,这光彩映照着热切的瞳仁和热忱的内心,也照亮了文艺扶贫奔小康之路。这就是书写在山乡田野间的文化自信,父老乡亲珍爱自己精神家园的情感,是那样的深沉。如果没有对祖辈文化足够的了解,文化自信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我要从生我养我的土地中汲取无穷无尽的创作养分。沿着绵延千年的潇贺古道走来,走进高铁时代的“生态贺州长寿胜地”,我的故乡家园奔涌着民族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洪流:崇文重教、包容向善的客家传统,坚韧不拔、负重前行的过山瑶精神,“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麒麟尊”文化,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一大批文化名家迁居黄姚以笔代戈坚持抗战的文化风骨,红七军取道桂岭转战整编的红色足迹,广西解放第一声冲锋号在钟山英家吹响的革命号角,市花莲花和市树香樟昭示的高洁正直、香远益清的情怀,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在绿色发展崛起之路上播撒的动人故事……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支流,与中华文化浩瀚之海的澎湃脉动同频共振着,我触摸着这方水土文化支流的脉动,真切地触摸到这方水土与华夏大地紧密相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百折不挠而一往无前的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文艺工作提出了繁荣文艺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文艺创作繁荣的百花园里,应该绽放着基层文艺创作的姹紫嫣红。繁荣基层文艺创作,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脚下这片文化沃土,自觉加强文化学习,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父老乡亲学习,必须深刻认识地方文化的价值,深入挖掘其内涵,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脚下有泥土,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有神韵和力量。
现实题材创作来源于新时代,来源于人民群众,来源于生气勃勃、健康向上的火热生活。要推出讴歌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现实题材精品力作,就必须融入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赶上时代潮头,体悟生活本质,体察人民忧欢。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土生土长的基层文艺,应该有着最真诚质朴、最亲切可感的基因。基层文艺工作者要用真挚的情感和新鲜活泼的语言,弘揚时代精神,讲好身边故事,用接地气的文艺创作,为父老乡亲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们看到真善美,看到光明和希望。
尽管不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能成为“大师”,但“德艺双馨”应该成为每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毕生不变的追求。坚持以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为道德规范,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积极投身文艺志愿服务行动和文艺惠民活动,服务人民,奉献基层。坚持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艺术标准,用饱满的激情和生动的笔触,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基层文艺工作者很平凡,我知道自己穷其一生也难以写成伟大的作品,但我坚信,千万个平凡如我的基层文艺工作者,通过努力创作、丰富活动、服务群众的坚实工作,一定能够繁荣基层文艺,成就伟大的事业,一定能够夯实巩固文化根基,让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让民族情感、优秀传统、革命精神、核心价值、科学理论和创新思想,汇聚成恢弘的主旋律、巨大的正能量,成为引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进程中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成为鼓舞国家和民族努力实现中国梦伟大奋斗中的精神力量。
推荐访问:繁荣|基层|文艺|坚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