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7篇)

时间:2024-10-07 12:00:04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3篇

  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学校80所,其中小学41所、初中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包括民办天华艺校)、特殊教育中心校1所,与体育局联办学校1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小学生人数92329人,其中外来人口学生数41106人,占比44.5%;在校初中生人数38515人,其中外来人口学生数11598人,占比30.1%。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政策引导、经费保障、布局优化、质量提升等手段,不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先进县(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县(市)等荣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主导,强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我市目前实施的是市镇两级,分级办学的体制,教育经费全部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实现学校预算单独编制,并出台了《江阴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办法》,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专项资金每年由财政局出具绩效评价报告。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财政投入累计101.1亿,除20__年外我市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全市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省基准定额。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乡镇教育财政支出一般占到年度财政总支出的40%以上,有的乡镇甚至达到60%。

  2、规划引领,促进城乡办学资源均衡。按照学龄人口变化和城乡用地布局的调整,我市制定完成了《江阴市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__20__)》。近几年来,全市结合校安工程建设,大力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目前,乡镇义务教育学校设施条件明显提升,新建中小学硬件普遍优于城区学校条件。同时,市政府注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开展教育共同体建设,将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从而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逐步形成管理理念互补、教师教研互动、教育资源互助的共同发展模式,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成立25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其次,搭建江阴教育网络教研和资源平台、江阴教育科研网站等新系统,创建校级资源库及管理平台,分类整理骨干教师的教案、论文、试题等资源入库,实现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校际间共建共享。目前,全市所有学校均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共享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优质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政策引导,推进素质教育区域均衡。按照国务院、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我市20__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镇(街道)政府的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考核评分,落实奖励和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已严格实行按照施教区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均衡编班,杜绝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规和变相违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星级高中计划外招生逐年下降,至20__年计划外招生全部取消,招生全程实施网上报备、网上录取,招生过程公开透明,促进了教育均衡公平。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提升。20__年,合格率和优秀率分别为98.77%、5.83%,学业水平也整体提升,而全市所有初中学校中考全科合格率标准差由20__年的15.87降为13.9,学校间学生学业水平差异逐年缩小。

  4、多措并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在全市教师队伍编制总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采取多种举措,缓解教师队伍总量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一是以五年为周期,按照退一进一的政策核定每年招聘教师数量,优先向小学倾斜,学科上增加音体美学

  的招聘数量。二是开展义务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鼓励富余教师通过培训跨学科任教,缓解结构性矛盾。三是返聘退休教师,缓解缺口矛盾。

  5、落实政策,保障特殊群体学生权益。我市把新市民子女就学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新市民子女就学的同城待遇,专门制定《关于做好新市民子女入学(园)预登记报名工作的实施办法》,实现新市民子女就近免试入学,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市民子女就读人数达52704人,小学阶段部分乡镇学校新市民子女就学人数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地户籍学生人数。其次全面保障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我市从20__年秋季起,实施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政策,并且对特殊学校的日常公用经费予以普通中小学10倍标准拨付。全市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办学体系,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特殊群体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讲,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对照国务院及我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和标准,还存在着一些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区域间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均衡和学校间的不均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条件差距依然存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硬件水平

  普遍提升,但薄弱学校依然存在,对照省市办学标准,城区如澄江中心小学、花园实验小学等小学生均建筑面积普遍不足。大部分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有了质的飞跃,但像华士中学、璜土实验小学办学条件依然比较差。随着新市民子女就学人口增加,少数用工大镇班额超标、校舍紧张的矛盾再次显现,而国家二胎政策实施后,不久的将来,这种矛盾将更为突出。

  2、教师队伍建设亟待突破。从数量上看,自20__年实施的退一进一招师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弥补前期连续6年退二进一政策造成的历史欠账,至20__年,教师在编人数相比20__年减少了620人。目前除城区部分初中因教改和并校造成教师政策性超编外,乡镇小学、中学普遍缺编、缺员,由此也造成临聘教师数量不断攀升。据统计,目前全市各镇(街道)小学临时聘请教师就有687名。其次,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市教职工年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特征,未形成合理年龄梯队,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这将造成未来某阶段教师集中退休而导致青黄不接的问题。

  3、优质教师资源校际不均。城区学校师资力量明显比乡镇强,教师队伍尤其是骨干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乡镇学校骨干教师引进难,留住更难的问题突出。即使在同城区域,优质教师资源依然集中在几所传统名校,学校之间、城乡之间过大的教学质量差距也导致学校生源的不均衡,如南菁初中与暨阳中学虽然相邻,南菁初中生源爆满,而暨阳中学却生源不足。当前,虽然城区学校之间大力推行了骨干教师相互交流的举措并取得实效,但城乡之间的骨干教师交流比较鲜见,骨干教师向城区单向流动的现象有增无减。

  4、编制外教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由于编内教师数量长期无法满足教学任务需求,由此产生了大量编制外教学人员,包括编外用工、代课教师、临聘人员等不同性质人员,尤其在乡镇学校,编外和临聘人员普遍存在,比例也很高。如周庄实小缺编80人,临聘人员77名,占全部教师(380名)近五分之一。而由于临聘教师与编内教师担负相同的.岗位职责,工资待遇上却相差甚远,同工不同酬问题既导致招聘教师质量难以保障,也导致编制外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5、民办教育发展滞后。全市民办教育发展举步维艰,难以突破,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全市仅有一所民办学校(天华艺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多样化、高端化的需求。目前,市政府也未出台扶持民办学校发展的相关政策。据了解,周边县市中,张家港市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9所,其中常春藤实验中学成为区域名校,在校学生2000多名,旭东学校是专门招收新市民子女的民办学校,从幼儿园到初中在校学生6300多名,有效分担了公办学校的压力。

  三、几点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内容,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刚性要求,目的就是为了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备配备、师资配置、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为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公平、公正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证。对照国家、省、市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我们建议市政府需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加大投入,促进薄弱学校标准化提质改造。针对全市依然存在一批薄弱学校的现状,市政府要加快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进度,强势推进、着力实施,促进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与提升。要学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要按照省、市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建造标准,实行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防止追求高大上,解决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早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的目标。

  2、优化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无锡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按照核定编制数配齐配强每一所学校的专任教师,逐步做到城乡之间、校际之

  间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因此,市政府要创新激励机制,促进全市区域内师资水平均衡发展。要借鉴先进地区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市聘校管等有效经验,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进取心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长队伍,采取交流任职、扶弱结对等手段,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要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加大对到农村、乡镇薄弱学校任职的骨干教师的奖励力度,从制度上、绩效上支持骨干教师交流到乡镇和薄弱学校,充分发挥其业务引领作用,促进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要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乡镇和薄弱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倾斜,使乡镇、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引得进、留得住、扎好根、结好果。

  3、完善政策,缓解教师队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矛盾。市政府要认真研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普遍缺编、缺员的现实问题,面向未来,谋划长远,按照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生源变化、布局调整等情况,加大年度招录计划,防止有编不补,长期聘用代课人员等与省市有关政策相违的做法,逐步解决学校教师缺员过多、年龄断层等问题。在当前有编制而缺员的情况下,要探索研究教师招聘的创新做法,由政府统筹,核定年度用编情况,统一招录,在数量上适度扩大,质量上严格把控,待遇上统筹,逐步满足义务教育学校对教师的需求。要按照《江苏省乡村教师

  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__20__)》文件精神,优先补足配齐乡村学校教师。

  4、创新突破,完善编制外教师队伍管理。在当前生源规模有增无减、教师编制数量无法突破的情况下,编制外用工将成为目前甚至今后更长时间内弥补编制不足的重要途径。市政府要高度重视编制外教师这个群体,正视教师在专业上、工作性质上的特殊性,加快完善编制外教师的管理机制,统筹规范各镇(街道)的用工标准,严格用工程序,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素质。要依法落实编制外教师的工资待遇,激发编制外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5、深化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民办教育不但可以弥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同时也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市政府要加快研究我市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台促进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快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到民办教育特别是高端化、差别化私立学校建设上来,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民办教育体系。

  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新课程改革从20__年秋在松山四小实施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配合小学新课程改革,及时了解新课标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加强对我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和指导,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初中、高中英语教育的发展和提高,确保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的了解松山四小的英语教育发展状况,我对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情况、教材及配套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师教学方方等问题

  调查对象城区小学的校点和英语教师

  调查过程走访各个学校,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向教导主任借一些资料,询问英语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整理所有的资料,形成报告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松山四小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区小学英语教师均在乡镇中心学校及以上学校任教,松山四小及其他几所小学反映出小二有16人占56%,小一2人占7%,小高10人占36%,中专学历有19人,大专学历有9人,本科35人,无本科学历者英语专业的教师仅3人。学校周课时不同,每周一课时的有22所小学,松山四小每周四课时,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安排。

  小学中存在问题如下:

  (1)小学英语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小学英语学科缺少学科带头人,年轻的教师虽有可塑性,却缺乏教学经验,对课堂的驾驭以及教学内容的把握存在一些问题,在小学英语新课程的实施中比较吃力。

  (2)专业结构不合理,英语教师专业化程度低,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是目前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一个显著特征。

  (3)英语教师工作量偏大,表现在任教班级多、年级多、班额大、备课量大、辅导任务重而且效果不明显。

  (4)小学英语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相当部分教师词汇量不足,语法不过关,语音语调方面存在问题。

  (5)专职教师严重欠缺,布局参差不齐,小学英语师资的配备跟不上小学英语课程的全面推进,英语课用于其他科目,课程安排不合理。

  (二)教材的配套资源使用情况

  一门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教学状况如何,教材及配套资源使用是关键。为此,设计了新课标教程重每个Module的教学任务,对于教材难度大的新教材,教师完成学期内容不是很好。从调查中不难发现,目前松山四小使用的小学英语教材比较难,所选教材不符合也不适应当前城乡小学教育,对乡村小学英语入门教学很困难。加之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完成每个Module任务重、时间紧、许多教师仅凭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教学,辅助资料极少。英语学科特点决定英语教学必须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特别需要辅助教学资料,而这一点学校是相当匮乏。

  (三)关于教师培训

  对于这一部分,我对培训时间、授课教师、形式、内容、级别等方面设计了相关内容,小学英语教师平均每学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人数不多。培训时间上有3人认为每期集中培训比较好,有16人认为应该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内进行,有9人认为可以脱产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有14人认为各种培训形式综合运用较好,有5人喜欢讲授式培训,有4人比较喜欢观摩实习或者实践操作,有5人认为自学与集体教授,交流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最佳。

  在培训内容方面大家选择较为集中,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39;是:提高教师自身英语语言基本功(语调、语法、口语、听力、写作、英语的素养等)。对于培训主讲师的选择,由高到低,大家集中倾向于课改专家、国家实验区培训者、当地教研员、可改骨干、专科带头人等其他主讲。

  通过调查教师的思维相当活跃,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许多教师希望脱产训练,也提高从基础入手,综合运用各种形式达到培训目的。

  (四)关于教学的方法

  学科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的调控和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学中应用全英的教师为数甚少,教学中老师们都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同伴之间的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和外出学习的机会。

  (五)主要对策和建议

  (1)统一认识,步调一致

  (2)强化队伍,提高素质

  (3)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相信松山四小的英语教育会有更辉煌的明天。祝松山四小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加快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安排,9月中下旬,副主任___带领调研组,就全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赴屯溪区、黄山区、歙县、休宁县,深入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等,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征求各方意见建议。之后调研组又赴宣城市,考察学习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进经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

  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2所,其中市属公办高职院校1所: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省属民办高职院校1所:黄山健康职业学院。截至目前,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籍学生9445人,专任教师285名。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全日制在籍学生8596人,专任教师144名。

  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0所,其中公办学校7所: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黄山炎培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黄山旅游管理学校、休宁徽匠学校、黟县职业学校、祁门县永泰技术学校;民办学校3所:黄山市求是学校、黄山市当代职业学校、歙县现代职业学校。截至目前,全市中职全日制在籍学生11041人,专任教师640名。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紧紧围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加强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水平、推进能力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市级统筹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整黄山市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组,逐步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规划实施。成立黄山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开展全市中职学校专业建

  设评估工作,加快完善1+_证书培训及评价体系,推进艺考等级制度建设,健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2021年和2022年中职学校全日制招生人数分别占全市初中毕业生数43.06%和40.46%,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分别达99.67%和99.45%。组织开展中职教育办学资质清查工作,共梳理出全市具备招生资质的中职学校7所,停止招生学校3所;具备招生资质的中职专业点60个,其中,新增招生专业点2个,停止招生专业点10个。稳步推进职业技能评定工作,近两年共评定初级工402人,中级工339人,高级工70人。

  (二)职教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并落实《黄山市企业招工校企定制培养计划》和《黄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定了《黄山职业教育服务九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情况摸底、全市职业院校实习管理排查等工作,推动校企合作走深走实。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黄山炎培职业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黄山旅游职业学校和休宁徽匠学校5所中职学校通过省颁B类评估验收,被认定为省合格中职学校。积极推动组建黄山职业教育集团、安徽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和安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

  (三)职业技能提升多向发力。加强对市教育局、市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加大职业技能提升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力度,推进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20年至今,全市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约8.5万人次、累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约6454万元。坚持以赛促学、以赛培优,在2019年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黄山选手郑权获建筑石雕项目金牌,实现了安徽省金牌零的突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我市共设3个中国集训基地,有4名选手入选第46届世赛中国集训队。积极推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全市共认定技能大师工作室7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6家;在全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成果评鉴工作中,获省级技术创新成果奖4家,获省级人才培养成果奖6家。

  二、存在问题

  (一)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不足。一是办学条件有待提升。部分职业学校多年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落后,在中央巡视整改和达标创建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歙县现代职业学校、黟县职业学校至今未完成学校自有土地、自有产权校舍和双师型教师占比等核心问题的整改,面临停止办学的困境。二是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部分中职学校在升级达标创建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安徽省行知中学,在争创省A类中等职业学校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突出优势,但受制于规模不足、师资不强、设备欠缺等因素,只能被评定为B类;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政策配套、经费投入、人员编制、校园建设等方面,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

  (二)小而不强问题仍然突出。总体来看,我市中职学校、技工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力量分散。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10所,可容纳学生规模为18000人,全日制在籍学生数仅为11041人,占可容纳学生规模数的61%,占高职院校全日制在籍学生数的61%。一是特色发展创新不够。部分特色类职校创新发展思路不足,特色专业优势发挥不明显,有些传统技术类专业甚至面临招生困难。休宁徽匠学校,其木工专业作为其特色骨干专业,今年仅招录17名学生。二是办学质量有待提升。部分职业学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比较传统,市场对接和专业拓展能力不足,在就业升学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吸引力不强。如,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受政策限制,只能招收培养幼儿保育员,目前依赖挂靠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升入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才得以保持招生稳定。

  (三)产教融合程度不够深入。一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办学性质、产权归属、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在人才培养和激励约束机制上不够完善,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二是校

  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部分企业把校企合作简单地认为是劳动力培养和输出的理念,人才意识不强,产教融合层次不高。部分职业学校仍然存在用派遣实习生、推荐毕业生就业等方式来实现简单层面的校企合作,在定制培养、订单式培养等方面实质性的合作不多。

  (四)教育教学改革有待深化。一是专业设置相对滞后。部分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低成本、好招生、见效快等基本层面,未能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匹配,与我市九大新兴产业紧密关联专业较少。例如,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因办学历史渊源,专业设置过于单一,学校发展受限。二是过度偏向学历提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提高招生吸引力,解决自身办学生存发展问题,办学过程中相对偏向学历提升,忽视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责主业,导致学生实际就业特别是本地就业人数大幅减少,校企合作人才稳定输送存在困难。

  三、意见建议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

  工巧匠、大国工匠。2021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栗战书委员长在安徽调研时,第二站就来到宣城市调研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市强化人才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加强统筹部署,形成职教合力

  强化统筹布局。省政府会同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宣城市级层面也召开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宣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宣城市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因此,建议我市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部署,高规格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密结合我市资源特色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目标和具体举措,坚持高位推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我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强化投入保障。加大财政教育经费增量向职业教育倾斜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体制,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加强各类产业扶持发展资金或基金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能。

  (二)优化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规模

  推进双高计划。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为契机,借鉴宣城经验,突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集中力量将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学校,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对照职教本科标准,推动学校内涵提升。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省属本科院校联合举办本科专业、独立申办本科专业等形式,争创黄山职业技术大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联合办学。根据省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支持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组建区域性、行业性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在中职学校设置分校或分院,重点培养五年一贯制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职业教育集团龙头单位)平台优势,大力支持黄山职教集团发展壮大。加强集团内中职、高职、本科院校的联动,重点畅通中高职衔接路径,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市中职学校联合办学设置分校或分院。建议将目前挂靠黄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整体并入黄山职业技术学院,打破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瓶

  颈,做大做强品牌专业。对部分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质量不高的中职学校进行合并或开展联合办学,改变弱、小、散、虚局面。

  (三)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完善校企交流机制。坚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产教共同体。总结推广黄山炎培职业学校在做大做强汽修、数控等骨干专业、开办安康智能制造定制班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加强校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目录数据库,加快培育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提升关键学科、优势专业、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积极培育市级以上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培养、引进一批技能领军人才,依托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徽州工匠之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坚持实战、实训、实用的发展方向,加强职业学校、产业园区及企业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深度推进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产业园区、开发区深度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园区。充分发挥职教

  联盟的作用,建设一批区域型特色化、专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由成员单位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资源,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促进技能大师工作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引领作用,通过人才孵化、技术创新与技能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突出优势特色,打造黄山职教品牌

  做优做强特色专业。黄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市,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项目,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位居全省第一。不仅如此,我市在全国首创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在全省首创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我市职业教育要坚持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立足徽州文化,做优非遗特色,围绕旅游立市,做强旅游专业。推动高职院校之间、中职学校之间实行专业差异化发展,培育壮大新安医学、旅游管理、学前教育、传统工艺等示范、特色专业,鼓励发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新兴专业及护理、康养、家政等人才紧缺领域专业。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推广黄山旅游管理学校在牵头组建安徽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加入长三角旅游职教联盟的创新经验,扩大联合发展效应。加强我市职业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并

  进行本土化和再创新,不断提升合作办学水平。办好职业技能大赛。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职业技能、加强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借助我市交通区位优势和非遗特色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世界技能大赛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打响徽州工匠技能黄山品牌。组建专家团队,加强赛事研究,完善技能竞赛制度,推进建设专业化、高标准集训基地。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力度,加强对技能拔尖人才的培养升造,不断壮大我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篇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李星雨

  阎晶晶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3年第23期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家校社协同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资金及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学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3)23-0145-03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立足于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命和现实困境,探究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厘清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阐明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必然对突破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瓶颈、破解乡村学校教育难题和振兴乡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一)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乡村教育事业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乡村学校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地理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学校开展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学校可因地制宜,将可利用资源转化为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的力量。同时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顺应时代发展的知识、技术以及设备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契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能,还能将这些新知識运用到家庭日常生活中,从而为学生家长传播新的知识。在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教育实践是符合实际的重要一环,也为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动手实践,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教育可以从德智体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应发挥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地理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生产资源、社区资源等优势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既能培养学生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基本生活技能,又能培育其责任心、勤俭节约等良好的品德;学生通过参与到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等乡村特色产业中,可以习得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技术知识,还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学生为乡村社区提供各种有益的服务,有助于增强其公民意识、社会责任、人文情怀等。教育实践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推动乡村学生全面发展。

  (三)扩充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发展农业、弘扬农耕文化、提倡种植,历来是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弘扬并传承农耕文化、大力提倡种植,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乡村教育中,加强教育是实现弘扬和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施教育,让学生接触农业国情教育,亲身感受农耕的乐趣和不易,认识到农业劳动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在真实的环境里,学生可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将课堂知识与田园实践结合,在丰富认知的同时了解与传承我国农耕文化,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综上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扩充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对振兴乡村教育事业、传承乡土文化及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由于乡村学校的特殊性,乡村学校教育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校社合作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共育合力

  家校社协同力度不足,难以形成共育合力,是阻碍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1]。但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父母学历较低,且长年忙于劳作,部分家长存在“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孩子成绩好坏与家长无关”的错误观念,一味地把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往往只关注孩子成绩,抗拒与提升孩子成绩无关的教育活动。此外,乡村社区是乡村地区承载社会教育的主体,然而随着“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进,乡镇在推进学校乡村教育过程中逐渐“失势”“失责”“失位”,在资源的调动、提取、聚合和利用方面缺乏有效的办法与手段,导致农村基层自治及集体经济组织的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务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因此,家庭教育的推责、社会教育的缺位,破坏了教育生态的正向发展,从而使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难以形成。

  (二)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难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由于乡村学校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乡村学校难以形成健全的乡村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教育课程意识滞后。乡村地区“唯分数论”依然盛行,这种应试教育环境淡化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育被边缘化,无法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课程内容简单化。教育内容的构成是确定教育方式的重要前提,制约着教育的实施效果[2]。学校或教师对教育内涵的片面认识,造成教育课程内容乏味、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课程设置名不副实。在一些乡村学校里,教育课程设置被形式化,教育课程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被设置在课程表上的,这类被形式化的课程长期被语数外课程占有,沦为教师讲解练习、课堂测验的途径。四是教育课程评价不完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教育开展的行动指南,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机制是加强教育规范性的重要手段。目前乡村学校教育课程评价主体和方式单一,缺乏统一的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其评价以教师为主,往往根据参与时间及内容展开评价,未依据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果及过程表现进行评价。

  (三)资金、场地、师资不足,难以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投入体单一。农村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在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在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在经费投入上自然呈现出城市、乡村有别的状态。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投入主体单一,不仅限制了乡村学校教育开展的经费预算,还限制了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二是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规范。实践基地是开展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当前乡村学校所建立的教育实践基地存在设施不完善、安全保障不到位、未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等问题,此类基地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进而影响了教育实施效果。三是师资配备不足。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教育开展的主力军,但当前乡村教师队伍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乡村学校教育课程大多由各班班主任或科任老师担任,并未聘请专业人员执教。此外,乡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教学观念陈旧,精力有限,且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培训,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厘清其发展面临的困境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家校社合作,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三方应在达成教育共识的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激发乡村教育发展动力。家庭教育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学校可以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创新使用“任务清单”。同时,社会方面的教育又能够弥补家校专业性较弱、工具器材不足、应用场地不足等问题,可以为乡村教育提供大量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如提供大面积耕地帮助学生们开展农耕体验,在校外创设科创实验区、实践基地、社区、劳模实践基地等,拓宽教育的格局。家校社三方职责清晰,各有担当,协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坚持不懈等习惯,促进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二)坚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教育资源。乡村作为天然的场域,是人类生活的发源地。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的主要教育空间,在生活资源的获得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空间没有得到拓展,造成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未能受到重视,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文化及自然资源挖掘可用素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开发相应课程。如乡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乡村工农业生产等资源都是乡村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备条件[4]。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类型等特点因材施教。乡村学校在实施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学段、类型等特征探索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而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乡村学校应充分利用乡村这一天然的场域及其特有的资源,不断去拓展教育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经验去培养核心素养。

  (三)坚持多元评价,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乡村学校实施教育离不开家校社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若教育评价权过度集中则会导致各方评价权力失衡,进而影响评价结果。为充分发挥教育育人价值,家校社等主体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平衡教育评价权,提升教育评价的有效性。

  其次,注重评价方式多样化,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由于受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乡村学生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相应的教育评价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乡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对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及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又要在学期或学段结束时,依据一定目标及内容,对其进行综合评定分析[5]。

  最后,注重评价内容的完整性,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乡村学校教育评价内容除了对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技术的运用等外在成果进行评价考查外,还应积极把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评价过程中,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精神等内隐的表现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测,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大保障支持力度,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

  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强乡村教育课程教师的管理,通过定期开展教研、培训等工作,提升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部门可建立教师特聘制度,为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教师创造条件。

  其次,规范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多样化实践需求。教育实践场所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其建设应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实践需求。一方面乡村学校除了设立草场、土地、山林等作为农学实践基地外,还可以积极与村里的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协商合作建立教育实践基地。如与花卉园艺公司合作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花卉采后生产处理车间,让花卉种植的专业人员为学生介绍花卉的科属、品种和采后处理技术等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还应完善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布局、功能、安全保障等条件,提高校内实践基地的使用效益。

  最后,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保障教育有效实施。经费投入是乡村学校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建设经费投入协同机制,采取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教育经费投入的参与者包括政府和广义社会的所有其他提供教育服务和产品的组织及个人。相关政府部门应支持和鼓励民营、国有企业参与乡村学校建设,增加乡村学校投建的资金渠道,同时还可以通过教育基金会、校友会等平台,争取更多校友和社会贤达的资金投入,从而拓宽资金筹措的社会渠道。另一方面,平衡和扩大乡村教育经费投入。相關政府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乡村学校的教育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乡村学校的教育器材能够得到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牙星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研究[J].乡村科技,2019(1):53-54.[2]肖慧.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J].学理论,2018(12):26-28.[3]王蔚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山西农经,2020(11):41-43.[4]赖明谷,安丽娟.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教育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4):79-86.[5]张迪.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困境及实现进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3):299-301.[责任编辑

  刘

  瑶]

篇三: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一、本文概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探讨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以及实现路径。通过对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文章将阐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将首先明确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分析其核心要素和特征;阐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包括对学生个体发展、乡村社会进步以及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探讨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政策保障、教育资源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乡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其核心内涵在于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这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均衡,确保乡村学校的师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校相当的教育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教育公平。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强调教育质量的提升。这要求乡村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再次,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乡村学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上。乡村学校应当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传承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发展,才能推动乡村

  学校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三、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乡村社区、国家乃至全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乡村社区的角度看,高质量的乡村学校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它能够为乡村社区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技能的青年,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的农业、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中,为乡村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一环。乡村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乡村教育的成功实践也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全球视角来看,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全球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球公民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乡村教育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全球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全球教育的均衡和进步。

  因此,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对于乡村社区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球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全球公民的培养也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认识和推动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国家和全球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四、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乡村学校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系列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些路径不仅涵盖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

  要优化乡村学校的资源配置。这包括提高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如改善校舍条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器材等。同时,还要加强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要更新乡村学校的教育理念。要引导乡村学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关注乡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再次,要创新乡村学校的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和经验,结合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乡村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例如,可以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要加强乡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热爱乡村教育、具备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队伍。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推动乡村学校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结论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促进乡村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及路径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乡村学校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模式的转型。这一发展模式的转变,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升级,也是对乡村社会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通过培养具有现代知识、技能和视野的新一代乡村学生,乡村学校教育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多种多样,但关键在于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校教育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学校应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到乡村学校教育中来,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乡村学校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教育路径,为乡村的繁荣和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资料: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中国,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基石。然而,如何理解和推进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乡村地区,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师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有助于提高乡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它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水平,同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

  创新教育理念:乡村学校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强化教师培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完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乡村实际,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加强与社会合作:通过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以引导和激励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心理健

  康水平等措施,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才能真正推动乡村学校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乡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尤其对于拥有优美自然环境和丰富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游客体验不尽如人意、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内涵、动力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指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提升游客体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资源利用: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山水田园、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游客体验提升: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希望享受到自然美景,更期望体验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当地风情。因此,提高游客体验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提高当

  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参与等,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市场需求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技术进步: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资源规划与开发:在资源规划与开发方面,需要深入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开发策略。例如,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民宿、文化体验等项目。

  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是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培育和宣传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

  市场营销:有效的市场营销是扩大乡村旅游市场规模、提高旅游

  产品知名度的关键。可以通过网络营销、线下推广、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提高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该县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当地的竹海、山林、溪流等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形成了以“竹海人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加强市场营销和提升服务水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这些实践为其他地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结来说,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理解其内涵,明确发展的动力来源,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并结合实际进行具体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设施、充裕的教育经费等,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能力和素质。

  科学的教育体系:包括合理的专业设置、完善的教学计划、科学的课程设置等,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价值: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价值:企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来支撑其发展,而高职教育正是为企业提供这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

  个人价值:学生通过接受高质量的高职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和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推进信息化教学:通过推广信息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

  生学习体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实验教学等。

  加强教学管理: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等方式,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拓展国际合作:通过与国外高校或机构进行合作交流等方式拓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例如开展国际交换生项目或合作办学项目等。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其发展。例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

  推进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的方式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例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或共同开发课程等。

  学生个体发展:通过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或心理咨询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氛围。例如开展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等。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推进其发展进程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的质量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高等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质量。提高课程设置和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创新。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生源竞争。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间生源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吸引优质生源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教育经费不足。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然而现实中经费紧张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学科评估压力。为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高校需要应对各种学科评估压力,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深化高校改革。通过改革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生比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严格的教学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科研创新。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加强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高校与社会。鼓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推进国际化办学。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诸多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不断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深化高校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科研创新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我们也需要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路径,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与路径

  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快速进步,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探讨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以及路径。

  首先,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障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确保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并提供持续的培训机会。同时,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确保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此外,乡村学校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在于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农村儿童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而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弥补这一差距,为农村儿童提供与城市学校相当的教育机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就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面,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其次,需要改革乡村学校的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培养乡村学校优秀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此外,可以通过建立乡村教育合作联盟,加强与城市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学校

  的努力,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要重视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会应该加强对农村儿童教育的关注,通过举办义教活动、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总之,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可以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机会,推动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实现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并改革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此外,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和加强与城市学校的联系和合作也是关键。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重视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为农村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乡村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将为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篇五: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篇六: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三、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四、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乡村教育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研究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路径与长效机制,为推动云南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公平:保障每个乡村学生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消除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教师素质:提高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等,以提升教育质量。

  3.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设施和设备的水平。

  4.教育管理: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招聘优秀教师、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

  2.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支持力度,提高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3.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乡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拓宽乡村学生的知识视野。

  4.加强教育管理:通过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1.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乡村教育的发展,如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大教育投入等。

  2.教师培训: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

  3.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4.质量评估: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乡村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价,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

  五、结论

  总之,云南乡村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

篇七: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6篇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

  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国家拨款只能满足维修校舍和购买必需的办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许多村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资金不足导致了硬件设备的匮乏,大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黄泥地,下雨后到处都是泥浆,学生活动和上厕所都很不安全。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极度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0岁的年轻老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此外,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大部分学校采取“复合型”的教学,即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教学,但一名教师将5门以上的课程全部以高质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师只擅长语文或数学教学,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前班,因而使得该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

  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0%,“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朔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2通过我们的实地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

  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3为进一步加深对农村教育现状的了解,同时提高自我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我在寒假期间,对我所居住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驯龙镇观礼村的小学教育现状展开调查。在着手调查之前,我首先查阅了我国农村教育的相关方针和政策。然后走访了本村小学教师,从他们那里了解到近几年学校的招生情况以及各年级学生的年龄、性别比例、平均成绩、家庭状况等信息。接着,我随机选取了5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采集他们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条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作出如下报告。

  我国农村教育政策变革与创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作为科学的本质,其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成长则需要依靠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浮出水面并逐渐成为全社会最为关切的问题。构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最为深刻的莫过于政策。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依赖于政策调整和政策创新。为此,中共中央政府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后又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阐释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时至今日又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略与构想。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构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更应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1986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一决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又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在这一决定中得到特别的重视与强调。,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这是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宣示,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亦因此成为各级政府更重要的政策行动。,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发布的《义务教育法》将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形成了在法律层面上的农村教育公共政策。

  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大变革与调整,是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积极回应,它基于解决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并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观礼村小学教学情况调查

  目前,观礼村小学设有二、四、五、x个年级。每个年级只开办一个班。另外,村上还办有一个私人幼儿园。据观礼村小学的教师组组长李贵章老师提供的信息显示,驯龙镇小学教务办事处每年都会安排各村小教师负责统计其生产队0~13周岁的儿童人数。今年我村0~13周岁的儿童总计225人。这当中,幼儿园在读学生20名(含10名留守学生),二年级在读学生17名(含10名留守学生),四年级在读学生22名(含13名留守学生),五年级在读学生15名(含7名留守学生),六年级在读学生23名(含15名留守学生)。具体见下表。

  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本村共4名教师(不含幼儿教师),但除教师组组长李贵章老师为正式教师外,其余3名均为代课教师。其文化程度均达到初中以上水平。学校教学设施虽然简陋,但校方仍然大量投资购买了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体育用品以及各种学生读本和供教师读阅的报刊杂志。据随机调查的五名学生及其家长透露,这4名教师全都尽职尽责,不仅诲人不倦。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多数具备了尊老爱幼,关心集体,热爱家庭等优良行为品质。家长们还一致表示会大力配合老师们的工作,并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基础的希望全力寄托于老师。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4今年暑假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两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0人,初中生30人,老师及校长15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大部分的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90%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10%。从以上数据表明,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高考制度依然注重的.是成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这些局势,教师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体罚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压力是只增不减。

  3.学生问题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约占一半。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80%的家长选择“一般”,10%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60%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

  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个人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培养紧缺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

  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5一、概述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已广泛地被大家所接受。任何教育都是要从小打好基础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农村的义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我对此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方式

  通过走访和资料调查,在经过分整理,大致概括出楚桥小学教育的现状。

  三、农村小学现状及分析

  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

  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四

  、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楚桥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五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教育重视不足,农村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所以应该高度重视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教育,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而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条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这次的调查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农村发展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同时,也了解到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的小学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是农村义务教育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力度,才能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农村小学教育需要国家和政府更高的重视和不断的探索。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6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而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黄金时期,因此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政府对义务教育较为重视,投入也是越来越多,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情况,我深入部分乡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因经常缺乏资金无法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2、教师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老教师受固有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的现象,缺乏实课程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中很自然地还走传统教学的老路,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3、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

  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

  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外出就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缺少培训经费。校本培训不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学科教师数量不足,缺少校本培训的师资和条件,开展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很难形成氛围并保证质量。(四)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搜集资料,完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受到影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辅助资料。另外,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

  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归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的家长选择“一般”,25%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臵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五、素质教育难以实行,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实则难以得到保证,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观念滞后。

  新课程专业引领落后。特别是新课改后,农村教师由于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对新课程的组织实施感到困惑,有畏难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农村学校普遍感到新课程实施的“明白人”太少,力量不足。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群体环境的影响,新课程的转化率不高,不能较好地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很难成为学校实施新课程的骨干和带头人。另外,由于地域特点,学校课改工作缺乏上级业务部门经常、有效的指导。对课改实施引领的力度不大,制约了农村学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一些村级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许多学校合并成一所,合村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集中教育资源,节省教育开支,实际上并校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它涉及到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伤害部分村民感情等问题,当时并校也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后来由政府出钱给上学超过5公里以上的学生每年每生150元的交通补贴,并校才得以顺利成功。但目前农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

  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七、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在教学水平上农村小学是无法与城镇小学相提并论的,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归结原因大致有5点:

  1、硬件方面,即教学设备简陋,无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软件方面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各方面条件都差,年轻的毕业生大都不愿到农村任教,教师平均年龄较大,知识结构相对陈旧,工作也缺乏年轻人的激情与活力。

  3、家长素质较低,督促孩子读书的意识淡薄,有的甚至是抱着让小孩呆在学校省得他在身边闹或四外乱跑的想法把孩子送进学校的。

  4、孩子天性爱玩,在缺乏适当的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不会自发地产生学习的兴趣。

  5、现在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很普遍,而这时许多同龄的打工者已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许多农民就会认为“读书无用”、“多培养一个大学生,就多出一个贫困户”,这种认识和环境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令人难以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不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农村教育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更不应该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真正要做到何其难也!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

  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才能促使农村小学教育走出困境,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同志有两段脍灸人口的名言,“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因此,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荐访问: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 高质量 调查报告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