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个党史故事(6篇)

时间:2024-08-30 08:00:04 党史学习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党史故事【18篇】

  故事1:红船精神的传承

  1921年的一个夜晚,南湖之畔,一艘红漆船上聚集着29位有志青年,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在这艘红船上,他们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红船成为了共产党的象征和精神的寄托。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面旗帜。它不仅代表了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更承载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希望。红船的航行,从未停止。

  故事2:井冈山的伟大胜利

  1928年,井冈山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挥中心。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战胜了敌人的围剿。井冈山的胜利,不仅为共产党人开辟了一片奋斗的疆土,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所展现出来的决心和勇气,是共产党人的典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的伟大和党的力量。

  故事3:长征的壮丽画卷

  1934年,红军面临着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保存力量,他们开始了著名的长征。红军穿越大江大山,跋涉万里,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他们克服了风雪、草地、河流和敌人的追击,最

  终胜利地到达了陕北。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撤退,更是一次对共产党人坚韧品质的考验。长征的壮丽画卷,永远铭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

  故事4:延安精神的熔炉

  1935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在延安,共产党人开展了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精神建设。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实践论》等著作,以及“为人民服务”等思想观念在这里诞生。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藏,它包含了对真理的追求、党群关系的良好和对人民利益的忠诚。延安的文化氛围和思想塑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5: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奋起抗击侵略者,他们组织了广泛的抵抗运动,并与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无数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中的许多人壮烈牺牲,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故事6: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走向富强和幸福的新时代。

  故事7: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多个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从以农业为基础的初级阶段到以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阶段,共产党人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政策,如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虽然其中有些实践经验教训,但共产党人依然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故事8: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

  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实行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共产党人不断总结教训,推动建设

  和进步,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故事9:党的建设与思想思想政治工作

  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自身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和党员的思想教育。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共产党人通过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内民主和反腐倡廉等工作,保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故事1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和新要求。为了实现“四个全面”,共产党人需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强法治建设,确保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故事11:红军不怕远征难

  故事发生在西北大地上,红军远征西北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乡。红军穿越戈壁沙漠和高山峡谷,长途跋涉,与敌人进行

  战斗。

  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艰苦奋斗,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和命令。他们忍受饥饿和严寒,跋涉艰难的山路,经历了层层的围堵和包围,最终胜利到达陕北。

  故事12: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事迹

  故事讲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事迹。这个革命家出身贫寒,受到剥削和压迫。他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制度的残酷性,决心改变这一切。

  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投身革命事业。他努力学习,发展自己的理论水平,研究实践,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故事13: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故事发生在新中国的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康到中等发达社会的发展目标。共产党人发动人民,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通过经济改革和计划,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国家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走上了富强和幸福的道路。

  故事14: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故事讲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面对敌人的侵略和围剿,人民军队坚决奋起抵抗,保护人民的利益。

  人民军队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党指挥枪,努力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和作战能力。他们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敌人,最终保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安全。

  故事15: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故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战斗中锻炼出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决反对腐败现象。他们注重自身修养,严守党纪党规,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党风和党员形象。

  故事16:党的群众路线

  故事讲述了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提倡党员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社情民意。

  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共产党人获取了大量的情报和舆情分析,为党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群众路线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发展。

  故事17: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

  故事讲述了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贯彻党的基本原则。

  共产党人认为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致力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他们主张民主和法治,倡导忠诚和担当,追求公平和正义,崇尚和谐和自由。

  故事18:中国梦的实现

  故事讲述了实现中国梦的努力。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民族振兴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们致力于加强国家的军事和科技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不断努力,中国共产党正在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是在革命斗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从红船精神的宣示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国共产党一直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有许多可以被称为“红色传奇”的故事。其中,红军长征是一段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许多共产党人在长征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无数困难和艰险,最终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延安成为了革命的指挥中心。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宝藏,它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坚韧品质和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在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展现了良好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深入到百姓中间,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艰苦的长征

  路上进行民主决策。这种群众路线的实践不仅增加了共产党人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也加强了党员和群众的联系,凝聚了人心,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政策。通过加强党纪党规、开展反腐倡廉等工作,共产党人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了党的权威和党的事业的延续。

  中国共产党还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

篇二: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一百个经典党史小故事

  1、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即中国共产党诞生。

  2、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3、192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形成了独立思想体系。

  4、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中央委员会,并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5、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组织原则”,即中央统一领导、地方自主管理、基层自治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6、1924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党纲改编》,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新一轮发展的方向。

  7、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组织原则”,并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纲领》,为中国共产党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192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国民革命,并在上海召开了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

  9、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安远召开,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改组,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的宣言》。

  10、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国民革命,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1、193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在毛泽东总参谋长的主持下,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12、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的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策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新的抗日战略。

  13、193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转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

  14、1945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中国建立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正式成立。

  15、1949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国民党政策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式开始。

  16、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造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改革正式启动。

  17、1966年,中国共产党发起了“文化大革命”,以实现新中国的革命目标。

  18、197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政策正式启动。

  19、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式实施。

  20、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以上就是一百个经典党史小故事,这些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篇三: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党史经典故事50例

  党史经典故事

  第一章:建党初期的艰辛

  一、《南峻镇的铁骨铮铮》

  南峻镇的党员杨大志,是一位铁工,他在殖民地时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后来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他组织工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罢工斗争,取得了许多胜利。在国民党当局的镇压下,杨大志坚定不移地坚守工人的利益,最终被杀害,成为南峻镇的英雄。

  二、《挺起脊梁的属地干部》

  上世纪20年代,湖南的某个县城里,一位叫赵大亮的共产党员,被任命为县政法委员。在他的带领下,县城的治安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贫苦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然而,由于赵大亮拒绝了与地主阶级合作的要求,他最终牺牲了。但正是这种顽强的抵抗精神,激励着党员干部们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三、《慷慨赴义的陆荣廷》

  陆荣廷,江苏一个偏远山村的贫苦农民,他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他经常扛着柴火来救济村民,受到了大家的敬爱。在国共内战期间,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军队中,热血沸腾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最终因出征英勇牺牲。

  四、《背葵花赴会的邓宝珊》

  邓宝珊是云南省丽江市的一个党员,她是一位勇敢的抗日战士,也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她经常骑着马背着葵花赴会,传递抗日的信息。为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她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了战斗中,最终英勇牺牲。

  五、《黄花岗的血肉之山》

  1927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地推翻了国民党的暴政。起义的部队虽然战败,但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党的纯洁性,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第二章: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一、《光辉青春中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口号是“反蒋抗日”。尽管起义失败,但是党的军队从此转变成为了正式的军事组织。

  二、《万里长征的壮丽征程》

  1934年10月,中国红军开始了著名的“万里长征”。长征历时两年多,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长征过程中,红军不畏艰难困苦,坚持抗日救国的事业,最终为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中共党员“五壮士”》

  解放战争时期,有五位党员战士被誉为“五壮士”,他们是:戴志新、谢尚、张静江、吴玉章、张辅中。他们在战斗中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党和人民的事

  业奋斗到底。

  四、《抗日民族英雄之天险四通八达》

  在抗日战争中,有许多民族英雄以自己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其中包括:湖南娄底的杨仙逸、河南信阳的张培元、贵州毕节的杨荣忠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征服了险要的山区,最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烽火岁月中的课堂》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党员都以身作则,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其中有许多教师党员,他们在敌人的控制之下仍然坚持为学生们上课,并秘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章:新中国的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牡丹江的建设者》

  解放后,牡丹江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许多工人党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毅然放弃了城市生活,前往牡丹江进行建设。他们劳动敬业,克服了重重困难,为牡丹江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火烧连环船里的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摧毁敌军的警戒系统,策划了一次名为“火烧连环船”的行动。在火烧连环船的行动中,党员战士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成功地摧毁了敌方的舰队,为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一五”计划中的骨干》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许多党员骨干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坚持不懈地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以自己的先进性为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

  四、《三秦大地的再造者》

  解放后,陕西的农村地区因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力几乎丧失殆尽。然而,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农村党员积极发动广大农民,进行生产建设。在他们的努力下,陕西的农村地区逐渐恢复了生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将军千军万马过西河》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两次渡河战役,最终击溃了敌军,保卫了中国的解放区。在这次战斗中,许多党员将领勇敢善战,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祖国的利益。

  第四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978年,邓小平在参观中国南方的经济特区时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作出的一系列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已经明确了。"这次讲话被誉为“南方谈话”,它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新的方向。

  二、《黄河大合唱中的牧羊人》

  在1982年的黄河大合唱中,有一位黄水塘村的牧羊人圣国云,用自己的歌声诠释了农民对改革开放的喜悦和对党的拥护。在他的带领下,黄水塘村的农民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江西飞行员的崭新征途》

  中国的航空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江西一位年轻的农村党员张晓荣,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他在江西的航空事业中崭露头角,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雪域高原的改革功臣》

  改革开放后,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许多改革开放的先锋党员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包括:才让堆、尼玛次仁、丹巴、甲地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辟了通往现代化的道路。

  五、《黄花岗的改革“先行者”》

  黄花岗改革期间,有许多党员干部以先进的思想和积极的行动带动了全市群众踊跃参与改革,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包括:杨惠琴、吴家丽、唐红梅等等,他们在行政、经济、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改革中都表现出优秀的领导力。

  结语

  党史经典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这里只是展现了其中

  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用鲜活的例子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为了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精神。这些经典故事激发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才能永远不忘初心,让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篇四: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当中体现着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那经典红色小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简短的党史故事大全四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简短的党史故事大全1毛委员送棉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一开创起,就处在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之中,红军和根据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在1928年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说:现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

  冬天,井冈山上格外寒冷,红军战士没有棉衣和棉被,只有两层单衣和薄薄的线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钱,吃的是粗糙的红米和没油盐的南瓜汤,晚上,没棉被就靠盖稻草取暖。毛委员在上井冈山当年的冬天,就指示工农革命军在桃寮和茨坪办起了被服厂。用打土豪得来的棉花、布匹自己生产军服。

  一天,部队发下新棉衣,毛委员领新棉衣回到八角楼,走在房东谢槐福的面前说:你一家五口人,没有一件棉衣,你就把这件棉衣穿上吧!谢槐福见毛委员身上只穿了三件单衣,想起毛委员寒冬的晚上只披着一件线毯,还经常工作到深夜,怎么也不肯收下新棉衣。在毛委员反复给谢槐福做工作的情况下,谢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

  毛委员就是这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战胜了严寒的冬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与爱戴,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简短的党史故事大全2黄显声虎入笼中威不倒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突然向沈阳北大营发动进攻。此时,一位将军拍案而起,率部投入对日军的抵抗。可是18年后,这位没有死在日军炮火下的将军,却在重庆歌乐山下倒在国民党特务的罪恶枪声中。这位将军就是黄显声。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将军被无理扣押,黄显声对蒋介石假抗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l937年在武汉,他积极策划营救张学良将军;还主动与周恩来同志联系,将一批武器弹药秘密送往延安。1938年2月2日,正准备去延安的黄显声不幸在武汉被捕。在息烽监狱,黄显声将军极度忧愤“报国欲死无战场”!他以“虎入笼中威不倒”而自励,在一封给儿子的信中他表明了这样的观点:“我现在虽然坐牢,但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1946年,黄显声将军被转囚到白公馆看守所。在白公馆,黄显声被关在二楼二室,一个人住在里面,有一张写字桌,可以看报纸。近10年的囚禁,使他已不习惯多讲话。在白公馆看守所,黄显声将军有时可以在特务的看管下走出去转转,难友曾经劝他找机会跑掉,但是将军

  表示: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做事情要光明磊落!白公馆大屠杀开始后,黄显声第一个被带了出去,在步云桥刑场,罪恶的子弹射向他的后背,鲜血浸透了他身下的那片土地。黄显声将军在白公馆牢房的那张小桌上的台历,永远地停留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

  简短的党史故事大全3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

  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简短的党史故事大全4当您走进位于河北隆化县城的一座烈士陵园,一个场景立刻会展现眼前―――身着军装的他,昂首挺胸,左手高擎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英勇无畏,气壮山河……他就是年仅19岁的,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员董存瑞。

  今天,就让我们在烈士的铜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战场…

  那天下午,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正对隆化中学发起第二次总攻。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但爆破手们都无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党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副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

  董存瑞挟起包,弯着腰冲了出去。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耳边掠过。但董存瑞沉着机智,仍在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似的向前跃进几米。突然,敌人的机枪又集中朝他打过来,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但他仍抱着包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的地方。如果把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支架。怎么办?董存瑞急得直攥拳头。

  这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大批的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般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不行,必须马上把暗堡炸掉,否则有更多的战友要倒下,也会影响整个战役。想到这里,董存瑞毅然决然地将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刹那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声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歌声回荡在陵园的上空,也缭绕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篇五: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3篇党史红色小故事

  第一篇:彭德怀回乡调查显风骨

  1961年10月30日,彭德怀从北京出发前往湖南湘潭老

  家,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农村调查。他秉着谦虚、朴实的态度,深入农村,根据详实记录查访核实的资料,汇总成调

  查报告。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闲居于北京

  西郊吴家花园住地,一边劳动,一边在中央党校同志的帮助

  下,阅读马列主义经典。经过两年学习,他看到中央采取措

  施纠“左"农村形势有所好转,便想到农村看看实际情况。

  1961年9月19日,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到农村做调

  查研究。10月下旬得到毛泽东同意后,中央办公厅给彭德怀

  派了临时秘书金石,协助他调研、整理材料。

  1961年∏月3日,彭德怀一行人抵达家乡湘潭乌石大

  队为民生产队彭家围子。彭德怀到家后,附近的亲友、邻里、干部等陆续来访,有的送来关心和慰问,有的反映“大跃进”

  中刮“五风”的情况,有的诉说生活现状,彭德怀都热情接

  待。针对群众反映最多的“能否分田到户”“刮‘五风’问

  题”“反右倾问题“,他都耐心解答,同时鼓励大家振作精

  神,团结起来,做好工作。据秘书统计,当时的来访者累计

  约2000人次。

  彭德怀坚持步行到社队听取干部介绍情况,深入农户收

  集材料、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他审定了五份调查材料。

  湘潭县乌石公社金星大队的增产报告提到,生产队增产

  源于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干部作风好,工作抓得紧,同时

  实行按劳分配,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乌石公社乌石大

  队的调查材料,肯定了大队1958年以来修筑水利的成绩,也反映了在农村“大跃进”运动中粮食减产、“五风”严重、群众思想混乱、生产情绪低落等问题。针对南谷公社陈蒲大

  队粮食产量减少、征购任务重的情况,调查组专门写了材料,向公社和县委反映。在走访时,彭德怀还交代大队干部不要

  掺假,“我们配合你们一起来调查,一定要实事求是。”在

  金星、新坪、乌石三个大队的手艺工人调查和花石区黄荆坪

  集市贸易情况调查中,彭德怀提出正确发展手工业和恢复集

  市贸易,能“起到活跃农村经济、支持农业生产、增加国家

  收入、便利群众生活”的作用,但也要加强管理。

  12月24日,彭德怀与随行人员启程回京。返京途中,他让秘书金石把五份调查报告送杨尚昆转送中央。在这次农

  村调查中,他坚持以共产党人的本色如实记录、反映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关怀群众疾苦。他不顾寒冷,深入农村农户,调查座谈、接待乡村干部及来访群众,这种与民同甘共苦、一心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怀念和

  学习。

  第一篇:任弼时: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延安期间,任弼时工作繁重,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但不管怎么忙,他都时刻关心群众的疾苦,经常抽出时间深

  入农民家庭,问寒问暖,帮助解决困难。在他看来,革命不

  是为个人的利益,也不是为个人的名誉地位,而是为广大人

  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必须“从照顾群众的利益出发,从

  照顾群众的经验出发,从依靠群众的力量出发“。盛夏的一

  天下午,任弼时走出办公窑洞,出枣园的大门向平川里走去,一路上只见满川的玉米晒黄了叶子,心里不免焦灼不安。正

  巧碰上几个农民在浇地,可水流很小,半天也浇不了一块地。

  任弼时走上前询问,才知老乡们浇地的水渠年久失修,到处

  渗漏。他发现水源没问题,只要修好渠,就可以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他立即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表示同意并交任弼

  时负责。于是机关干部全部出动,日夜奋战,没用一周,一

  条长6公里、宽4米的大渠就修成了,枣园周围1400亩的土地当年受益。水渠修好后,村民们引水浇地,干枯的庄稼

  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人们非常高兴,给这条渠取名为“幸福

  渠“。一天天色已晚,任弼时骑着马回枣园,遇见一些农民

  扛着锄头回家。当得知农民们正在抗旱除草,非常辛苦,所

  以才干到这么晚,于是他策马掉头,在农民干活的地上跑了

  一圈,仔细察看。第二天,他带着一大批干部战士扛着锄头

  来到地里。农民直喊:“这怎么行?你们都是办公事、办大

  事的,这点小事也惊动你们,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

  ”任弼

  时笑道:“这也是公事和大事呀!

  ”他戴上大草帽,挎一壶

  水,提着锄头带头到地里干了起来。休息时,他向农民们询

  问生活情况,帮大家算生活细账,冬天怎么安排,春荒怎么

  度过……大家越听越惊奇,想不到首长如此熟悉生活、这样

  体贴入微地关心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

  在心上,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延安时期党的领导

  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模范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第三篇:谢觉哉:"我官好比周老信”

  谢觉哉(1884年5月一1971年6月15日),原名:谢

  维鎏,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男,汉族,谢觉哉生

  于湖南省宁乡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清末秀才。1925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

  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他的家乡,他的子女就想到北京看望他,乡里乡亲想让他帮忙的也多了起来。谢觉哉对此一概拒绝,赋诗写道:

  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信。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诗中的周老信是一位在谢家干活的长工,谢觉哉把自己

  比作周老信,就是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谢觉哉一生勤勉,待人和善,平易近人,不论是在革命

  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从人民

  利益出发,诚心诚意地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早在1940年,谢觉哉发起一次“坚决反对侵犯群众利

  益”的教育运动。他号召延安的党政机关,把加强群众工作、尊重群众利益列入党的工作日程,与任何侵犯群众利益的人

  和事作坚决斗争。他语重心长地说:共产党是为了创造全社

  会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员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应该“为着全体,牺牲个人;为着将来,牺牲

  现在。最危险的岗位,是共产党员站的;最痛苦最辛苦的生

  活,是共产党人过的。”“没有这种精神,不够为共产党员;

  没有足够的这种精神的党员,共产主义的革命不会成功的。”

  谢觉哉十分反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

  他在给基层干部的一封答复信中说:“人民政府的每一个设

  施,都应该依据人民的实际情况与需要;而每一个设施妥当

  与否的考验,又要看在人民中间的影响如何?人民政府的每

  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注重调查、了解、研究人民间的情况。”

  “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是最坏不过的官僚主义。”

篇六: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10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

  党史小故事一:

  1959年,王树声在军事科学院上班时,他天天拿着饭盒到公共食堂排队买饭。接待外宾和出国访问时,外宾送他一些大小礼品,他都如数上交国库。一次,新来的勤务员几次将小礼品拿到车上说:王部长,人家说了,这礼品是送给首长您个人的。王树声却严肃地说:我这个国防部副部长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外宾打交道的,礼品怎么会是赠送我个人的呢?公私分明,是我们革命战士的一个起码准则,今后务必牢记啊。

  党史小故事二: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一天,红四方军总指军徐向前在雪山上来回巡视正在爬雪山的部队。突然发现一位红军战士背着一只大锅,一步一喘,艰难地行进着。这位战士没有穿棉衣,身上只披条草袋。他立即发话:快去把连长找来!不一会儿,九连连长跑步来到徐总指挥跟前。徐向前严厉批评道:这个同志还披着草袋子,冻成这样儿啦?你们是怎么搞的,去把司务长找来!连长胆怯地报告道:徐总指挥,他就是司务长,叫肖永正,他的棉衣临出发时脱给房东老乡穿了。什么,他就是肖永正!徐总指挥走到这位叫肖永正的红军战士面前,从他背上接过锅,把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肖永正裹在身上……

  部队下山后,徐总指挥在方面军全体干部会上,提起肖永正仍然是激动不已:有个连队司务

  长,棉衣发下去了,战士们都穿上了,他却把自己的棉衣送给没有衣裳穿的房东,自己披个草袋子过雪山,背上还背着一口锅!他就是三十九团九连的司务长,叫肖永正!肖永正是个正派的粮草官。我们有这样的粮草官,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党史小故事三: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途经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家,看到徐家简陋的床铺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条破棉絮,她们便拿出仅有的一条行军被,和徐解秀以及她一岁的儿子合盖。几天后,部队临行前,3名女红军执意要将行军被送给一贫如洗的徐解秀,但徐解秀说啥也不肯接受。你推我让之际,一位女红军用剪刀将被子剪成两半,将半条被子交给了徐解秀。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正因为有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走过辉煌历程,取得伟大成就。沙洲村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今天我专门来这里看望乡亲们。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要不断接受教育、接受洗礼。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坚持不懈的实际行动。我们即将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接下来要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党史小故事四: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住进了北京。董老的夫人何莲芝怕他年岁大了,受不得风寒,就将自己在延安大生产中劳动所得而积攒下的钱给他买了一顶帽子。董必武问花了多少钱。何莲芝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花了二三十元钱。过了些时日,董老又向何莲芝问起这顶帽子的价格。

  何莲芝依然没有改口说:“你怎么不相信人?就是二三十元嘛!”董老摇了摇头说:"你呀,骗我还说我不相信你,你自己看看。"说完,取下帽子,指了指帽子里沿的标价。何莲芝顿时就闹了个大红脸,原来,何莲芝买帽子时,没有注意到帽子里还有标价。

  之后,董必武在开党员生活会的时候,还专门拿这个事作例子作了自我批评,并写了一个横幅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掩卷而思,一个小故事,道尽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勤俭节约的精神;一个小故事,直击心灵,发人深省。我们现代人在面对众多诱惑和欲望的时候,如果能如同董必武这样的优秀共产党员一样,自律、自省,在生活中每件小事中鞭策自己,那么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然会是那个坚定信仰,奋勇前进的人。

  党史小故事五:

  1949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陶峙岳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党史小故事六:

  今天给大家说说周总理的两把椅子,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从病重到去世使用过一把特制的椅子。

  197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卫生部主要负责人找到我说:“总理叫我来找你,他有事要见你,什么事我也不知道。”我们当即驱车来到北京

  305医院。总理把我叫进他的病房。走进总理的病房,只见他坐在一张布面的沙发椅上,椅子右边地上有个瓶子与他身上的管子相连,里面有多半瓶的血水……总理消瘦了很多,胡子很久没有刮,长得很长,脸显得很憔悴,只有剑眉下那双睿智的双眼仍和过去一样。

  见到我,总理说,“倪志福同志,我一天到晚只能坐在这把椅子上,很难受。我想请你帮我设计一把椅子,像飞机座椅那样,靠背可以放下来,让我能够躺一下。”我说:“总理,我给您设计一个全自动的吧,您按一下电钮就行。”“不用,你设计一个用手摇的就行了。”总理说着指着面前的一张藤椅说:“这是毛主席专门从湖南给我捎来的,但是靠背稍矮了点,你做的椅子比这个稍高点。”

  那天我哭了,我没有想到总理病得这么重。回到家里,我连夜为总理设计了一把椅子。设计图纸一出来,我就立刻赶往当时的北郊木材厂,和一位姓毛的工程师用最快的速度赶制出一张左边一摇可以躺下来、右边一摇脚部可以抬高的椅子。送到总理那里,总理试了试,很满意地说:“很好、很好,如果能再宽一点,我都不想下来,就在上面睡觉。”于是,我们连夜又为总理做了一把更宽一点的椅子。总理说:“谢谢你们帮我做了两把椅子,不过花费的钱应由我自己出。”

  听说总理直到去世,坐的都是这把椅子。

  党史小故事七:

  毛泽东的拐杖情缘

  毛泽东一生热爱山水,工作之余,登山是他的一大爱好。拐杖,成为他晚年登山必不可少的用品。他对拐杖没有什么讲究,不管木制的还是竹制的,只要合用就行。在众多拐杖中,他特别喜欢一根竹拐杖,这根拐杖来自杭州丁家山。

  毛泽东喜欢杭州,称杭州为第二故乡,生前先后40多次来杭州。20世纪60年代初,有一次毛泽东登丁家山,上山前,随行人员没有带拐杖,就到附近农家砍了一根竹子,简单处理了一下,当作拐杖,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散发着清新竹香的拐杖上山。途中,他仿佛想起了什么,突然停住了,郑重地问工作人员:“这根竹子有没有付钱?”工作人员回答说:“老乡本来不收钱,但我们还是付了。”毛泽东很高兴,赞扬工作人员做得对。毛泽东对这根拐杖喜爱有加,上山后吩咐工作人员不要丢掉,要带回北京去。

  后来,无论是在中南海散步,还是外出视察,毛泽东一直使用这根未经雕琢的拐杖。作为国家领导人,也曾有人给毛泽东送精致的拐杖,但是他却从不留用。对于从野外带回来的这根竹拐杖,他却敝帚自珍,视为珍宝。

  有一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考察,随身带着的就是在杭州丁家山上用过的竹拐杖。其间,越南主席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到长沙拜见毛泽东。毛泽东与胡志明交情很深,两人相见甚欢。有一天散步时,胡志明突然向毛泽东提出交换拐杖,以资纪念。毛泽东看了看胡志明手中精致的拐杖,扬起自己手中的竹拐杖,风趣地说:“就这根打狗棍跟你换?换不得,你的太漂亮了。”胡志明拗不过毛泽东,只好带着遗憾回去了。

  生活作风绝不仅仅是一己的好恶问题,还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精神品格的具体反映。生活俭朴是毛泽东的一贯本色,他不太注重物质享受,一向严格要求自己,拒奢侈崇俭朴。他的拐杖就是最好的说明。

  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

  1947年3月,胡宗南重兵进逼延安,毛泽东率中央机关部分人员离开延安转战陕北。其时,他肺炎初愈,身体虚弱。卫士们考虑到他行军困难,为他准备了一副担架,可他坚决不坐,非与大家一起徒步行军。毛泽东不坐担架,这让大家很伤脑筋。警卫员孙振国找了根柳木棍,送给毛泽东说:“您就用这根柳木棍做拐杖吧,这样走起路来也许会省力一些。”毛泽东拄着木棍,试走了几步,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就拄着这根木棍转战陕北。

  晚年,毛泽东的登山爱好没有改变,但他有一个原则即上山不坐轿。有一次,毛泽东邀张治中同乘专列外出考察。火车到了安徽,张治中建议毛泽东上黄山看一看,毛泽东心有所动,但是,当他得知不能开车上山,只能坐轿登山时,就毅然放弃了,“那我就不去了,我不坐轿”。

  很多人对毛泽东不坐担架、不坐轿子感到不解,对此,他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解释说:“坐轿是骑在劳动人民头上。我毛泽东不能坐!”

  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他比谁都更有权力和条件要求好的物质享受,可他从来不搞特殊化。宁愿拄杖徒步,也不坐轿子,正是他公仆本色的体现。“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人民的勤务员,当主席也不能比别人特殊,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毛主席之所以被人民爱戴和怀念,原因也在于此。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广大党员谨守朴素的生活作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牢记人民公仆的本色,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关系到党的建设的重大命题。对此,也许可以从毛泽东的拐杖中得到一些启示吧!党史小故事八:

  早在解放战争时期,时任东北局党组织重要领导职务的陈云,就向亲属子女提出了极为严格的“约法三章”: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不准翻看、接触只供他阅读的文件、材料;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

  对于陈云的“三不准”要求,他的亲属子女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认真执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的爱人于若木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上下班和陈云走的是同一路线,尽管顺路,但她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没有搭乘过陈云的小汽车。

  他的女儿陈伟华在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从农村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人事部工作。

  考虑到教学一线教师紧缺,她在陈云的鼓励下毅然放弃了国家机关的工作岗位,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当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直至退休。陈伟华弃政从教的事迹成为当时教育界的美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陈伟华忆称,“文革”期间,父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里待了2年7个月,“一家7口人分散于全国各地,后来姊姊曾到江西给父亲做饭,照顾他的生活10个月”。爸爸对姊姊说,“你在我这儿10个月,没有给国家干事,是为了照顾我,你不能拿国家的工资”。让姊姊把这10个月的工资全部退给了单位。

  党史小故事九:

  解放后,吴德峰长期担任政法战线的领导工作。有一次,他继母的一个侄儿因为当过国民党特务而被人民政府逮捕,亲戚前来求情,他严肃地说:“我们是共产党,不是国民党,求情无济于事”。亲戚无功而返。

  镇压反革命时,吴德峰的胞弟吴世悉被群众举报,当地政府认定他有罪,便派人到武汉将其抓回保康县。亲属们到武汉求时任武汉市长的吴德峰帮忙,让他给当地政府打招呼关照。吴德峰不但没做打招呼的工作,反而一直说服亲属,要严格按照当地政府的政策办。

  吴德峰任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原来的部下曾有人求他解决一些个人问题,每次都遭到他的拒绝。他对来人说,“正因为你原来是我的部下,我才更要严格要求你、爱护你。我们都是党培养多年的干部,可不能拿党的原则当儿戏!”

  由于吴德峰总是把前来疏通关系的亲朋好友拒之门外,他的勤务员常常感慨,“要走吴老的后门算是没门,他叫你连窗户都爬不进去!”

  党史小故事十:

  今天给大家说说新四军的由来和新四军历史。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属于国民政府战斗序列,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于10月将在江南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大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国民政府宣布"将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番号即予撤销"。

  中国共产党对此针锋相对,宣布重建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重建后的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在8年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

  1938年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军部由武汉迁至南昌,集中改编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指示设计新四军臂章。当时,八路军曾佩戴有"抗敌"两字的臂章。美术工作者吕蒙等人受此启发,提议新四军臂章上画上一个身背斗笠,左手持枪、右手指向前方的战士,并在左下角标明"抗敌"两字,以表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心。此臂章得到叶挺等新四军指挥员的认可,成了最初的新四军臂章。

  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改换军服后,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

  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

  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由何士德谱曲后,这首歌就在新四军中传唱开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歌曲之一。这首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

推荐访问:学习一个党史故事 党史 故事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