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党课(5篇)

时间:2024-11-06 12:50:03 党课下载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法治建设党课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学习解读党课讲稿

  ——学习《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党课讲稿

  同志们:

  近日,为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以党内基本法规的形式,对党领导政法工作作出规定,把党长期以来领导政法工作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了制度成果,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作为党员干部和政法工作者,学懂弄通进而贯彻落实该条例是我的任务和义务,下面,我们围绕条例要求和精神,进行一下学习解读: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2018年2月,《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将制定《条例》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机关领导的重要举措,要求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加强党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阐明党领导政法工作方针政策,规范党领导政法工作体制机制、主要内容、方式方法,明确党委政法委职能定位,1支持和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二、《条例》的出台的重大意义

  《条例》以党内基本法规的形式,对党领导新时代政法工作进行全面制度擘画,为党领导政法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出台《条例》是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法治化、制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第二,出台《条例》是推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政法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治性在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

  第三,政法工作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从制度上保障政法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更好发挥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作用。

  三、《条例》制定的主要原则

  在制定《条例》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突出党的领导这个最高原则,鲜明体现政法工作的政治性。

  二是突出全局思维,把政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来制定《条例》。

  三是突出问题导向,聚焦“谁来领导”“领导什么”“怎2么领导”等重大问题,注重将领导主体具体化、职责清单化、工作运行机制化,为党领导新时代政法工作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四、《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共九章、三十九条,明确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系列重大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明确了制定《条例》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做好新时代党的政法工作,依据是党章、宪法和有关法律,阐明了政法工作的性质、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原则等重大问题。

  二是明确了政法工作的领导主体及职责,规定了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实施绝对领导等重大职权,以及地方党委、党委政法委员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的主体责任等。

  三是明确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的运行机制,规定了政法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决策和执行、监督和责任等制度。

  五、《条例》对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领导的具体规定

  政法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机关,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条例》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政法工作的最高原则,用专章规定了党中央对政法工作实施绝对领导,明确了党中央决定政法工作大政方针,决策部署事关政法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管理政法工作中央事权和由中央负责的重大事项。

  同时,《条例》明确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在党中央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对党中央负责,受党中央监督,向党中央和总书记请示报告工作,并对请示报告事项作了规定。此外,《条例》在地方党委、党委政法委员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职责任务中也作了相应规定。

  六、《条例》对地方党委的职责任务的规定

  在领导和组织开展政法工作中,地方党委应当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政法工作的大政方针,执行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关于政法工作的决策部署,在贯彻党中央精神前提下对本地区政法工作负责。

  其职责任务主要包括:统筹政法工作中事关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以政权安全、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重要事项,统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统筹规划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政法单位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组织实施党中央关于政法改革方案,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对政法单位的监督机制,加强党对政法队伍建设的领导,改善执法司法条件,推动完善和落实保障政法干警依法履职、开展工作的制度和政策等。

  七、《条例》对党委政法委员会的定位及具体职责任务

  党委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实现党对政法工作领导的重要组织形式。《条例》规4定,党委政法委员会在党委领导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应当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带头依法依规办事,保证宪法法律正确统一实施。

  其主要职责任务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加强对政法领域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调查研究,创新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政法工作的督查,支持和监督政法单位依法行使职权,指导和推动政法单位党的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等。

  八、《条例》对政法单位党组织职责任务的规定

  《条例》规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在领导和组织开展政法工作中,应当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发挥好领导作用。

  其主要职责任务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遵守和实施宪法法律,带头依法履职,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研究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项或者重大案件,制定依法处理的原则、政策和措施;研究推动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研究制定本单位或者本系统执法司法政策,提高执法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履行全5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本单位或者本系统党的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完成上级党组(党委)和党委政法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

  九、《条例》在政法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方面的规定

  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是党领导政法工作的重要制度。《条例》第六章专门就政法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作了规定,既与党内有关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相衔接,确保党内法规之间协调一致,又对政法工作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作出特别规定,规定了向党中央请示的主体和具体事项,向党中央报告的主体和具体事项,以及向中央政法委员会请示、报告的主体和具体事项。

  这些内容,《条例》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作了详细的“清单化”制度设计,既是党内领导关系的具体体现,又是增强党的领导操作性、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十、《条例》对政法工作决策和执行的规定

  决策和执行是党领导和组织开展政法工作的重要环节。《条例》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党委、党委政法委员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应当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在各自职责权限范围内,及时研究作出决定、决策部署或者指示;对于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决策部署、指示等,各有关地方党委、党委政法委员6会、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同时,《条例》规定了地方党委应当建立健全委员会全体会议或者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政法工作的制度;党委政法委员会应当发挥统筹协调职能作用,协助党委指导、督促有关政法单位党组(党委)、下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坚决执行党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决定、决策部署、指示等事项,推动工作落实。

  十一、《条例》在加强对政法工作的监督方面的规定

  加强监督有利于规范执法司法活动,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条例》第八章规定了监督和责任,明确了各级党委应当将领导和组织开展政法工作情况纳入党内监督体系,实行党内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增强监督合力;党委政法委员会应当指导、推动政法单位建立健全与执法司法权运行机制相适应的监督制约体系,构建权责清晰的执法司法责任体系,完善程序化、平台化、公开化管理监督方式;政法单位党组(党委)应当依法依规将政法工作情况纳入党务政务公开范围,依法有序推进审判执行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司法行政公开、狱(所)务公开,完善政法单位之间监督制约机制,确保政法工作在依法有效监督和约束环境下推进。此外,《条例》还对政法工作的督促检查、考评考核、督促整改、责任追究等作了具体规定。

  十二、狠抓《条例》学习贯彻和落实

  《条例》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学习贯彻和落实《条例》要做到—:

  一要抓好学习培训。我们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认真组织学习,开展专题培训;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战线党员干部全面准确掌握《条例》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

  二要加强组织实施。我们要切实履行《条例》规定的职责任务,推动新时代政法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是注重做好结合。把学习《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章》和中央、省、市、县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增强《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学习和行动效果。

  四是营造宣传氛围。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知晓度。

  二〇一九年一月十九日

篇二:法治建设党课

  

  2022年12月份党课主题

  2022年12月份党课主题:

  1、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

  5、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6、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7、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纠正各类不正之风。

  8、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9、坚持党的领导,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10、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篇三:法治建设党课

  

  党课讲稿: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在这里给大家做一场关于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党课。社区治理是推进党的基层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社区治理也需要不断创新和现代化。

  一、中国式社区治理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式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中国式社区治理注重自治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扮演着治理的主体角色,形成了自治的基础。其次,中国式社区治理强调科学决策和法治原则。社区居民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决策过程,保障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社区治理也依法依规开展工作,让法治成为治理的保障。另外,中国式社区治理注重协同和服务。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社区发展。社区也提供全面的基本公共服务,让广大居民共享社区发展的成果。

  二、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首先,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有助于提高治理效能。通过创新治理方式,适应居民需求的多样化,提高社区治理的能力和效率。其次,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将能够更好

  地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再次,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有助于建设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着党的政策宣传、服务群众、稳定基层等重要职责,其现代化将对国家现代化进程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推进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思路

  为了推进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其次,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供更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再次,强化法治建设,健全社区治理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区治理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另外,加强社会协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最后,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深入思考、积极行动,推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谢谢大家!中国式社区治理是我国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政府与民众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承担着宣传政策、服务社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等重要职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治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加强现代化建设,以满足广大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一、推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社区治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从“街道”治理向“社区”治理转变,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

  2.提升社区自治水平。社区自治是中国式社区治理的重要特点,通过现代化建设,提升居民参与决策、管理事务的能力,推动社区自治水平提高,更好地实现民主决策。

  3.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现代化社区治理可以通过优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4.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稳定性。通过现代化建设,加强社区居民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区和谐稳定,提升社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二、推进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思路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培养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社区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在线服务,方便居民查询办事,优化社区管理运作。

  3.强化法治建设,健全社区治理的法律制度和规范。加强对社区居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加强社会协同,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各方参与社区治理,形成政府、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合力,共同推动社区治理的现代化。

  5.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通过开展文艺活动、社区文化节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增强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三、加强党的领导,推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社区治理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党员干部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融入社区,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同时,推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也需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组织领导、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党组织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推进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高治理效能、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创新治理模式、强化法治建设、加强社会协同和加强党的领导

  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将不断推动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美好社区,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篇四:法治建设党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法制建设思想汇报

  篇一:培养良好的法律素养思想汇报范文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强调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科学概括和提出,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断,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方针。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法律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利益调节或再分配是法律的基本职能之一。法律正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整,推动抑或阻碍生产力发展。代表中国先进社一元起拍无底价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法制建设的最根本标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主要内容。法制建设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要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要求,必须把为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作为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法律保障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服务,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要求,还必须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变化,这要求法制建设必须时刻关注新情况和新特点,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断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

  关于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对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先进的法律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法制现代化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而又充分体现时代要求的文化,它反映时代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体现时代的特征,是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二是民族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沃土,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精神品格和形式特征,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开放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各法律文化系统的成果。它是多元的,又是兼容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法律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其次,必须弘扬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厚重。它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传承至今,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定要注重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文化宝藏,使其大放异彩。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另外,必须博采各国法律文化之长,进行法律移植。法律文化具有兼容性、统一性,要注意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法律文化,进行整合,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必须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实现法治的重要基础。

  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性质和任务。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它反映了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进法制建设,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权利是法的价值载体,法律通过对应有权利的确认和规定,通过对应有权利的选择和分配,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的那些应有权利提升为法律权利,使权利取得规范化、合法化的形式,并取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必须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法制建设,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法制则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用法律形式确认所取得的民主成果,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并用法律手段制约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运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讲话,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前瞻未来作出的精辟论断。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为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早日实现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会主义法治国家而努力奋斗。

  篇二:最新大学生思想汇报:科学发展与法制的关系

  最新大学生思想汇报:科学发展与法制的关系

  尊敬的党组织:

  我是法学专业的学生,党课的学习让我知道马克思主意相关原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还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充分把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的对专业和现实相结合的分析上,这让我受益匪浅。法治与科学发展是什么样的关系,法治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里,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的重要指导思想,将长期指导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发展是我们长期的任务,将是我们一个恒久的目标。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仅有决心和口号是不够的,它需要转化成一种发展的长效机制,一种体制,只有当它体制化了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种科学发展有体制的保障。所以我们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司法体制,都应该做出适应于科学发展观的变革,都要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够真正推动社会的更快发展,实现这样的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法治这个大环境。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认为体制是宏观的话,机制就是微观的,没有具体和微观的机制作为基础,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发展的体制是不可能的。这种机制的建立,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具体的工作,实实在在的科学发展在于机制的建设,因为在社会中主体是多元的,参与社会发展的元素也是多元的,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元素之间,各个元素相互之间建立什么样的机制,将影响着社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的发展,影响着发展社会科学,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财政预算机制问题,投资管理问题,尤其是大项目的重大投资管理的机制问题,社会保障的机制问题,还有利益协调的机制问题,社会预警的机制问题,矛盾疏导的机制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机制问题,这样一些机制问题都应该将其尽可能的法制化。只有法律能够提供这种有效的机制供给。

  措施是路线的保证,措施是原则的具体保证,没有措施原则就只能是原则,它就失去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在科学发展观贯彻的过程中,追求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措施是非常多的。比如说一个重大项目的启动,在规划上要有什么样的制度要求,当然有的说我们现在有《规划法》。尽管有《规划法》,但我们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支撑这个规划的具体实施。比如说我们有环保评估制度,但进行哪些元素的评估,哪些是必须的,这些评估中的法律的权力义务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措施细则化,而不是一个所谓制度性的抽象的规定,它要转化为具体的措施才可能现实化、具体化。所以,法律在这方面应该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多的手段。

  与科学发展相对应的是:什么是非科学发展。严重的不科学发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但它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让它承担责任,责任怎么追究,这就要法治提供保障。科学发展只有付诸于责任保障,追究错误的决策者在决策实施过程中的渎职枉法的责任。所以,要说法治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我认为五大作用,就是要确立法定体制,建立法律机制,设置法律程序,提供法定措施,予以法定保障。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党课学习对我的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感谢党组织的党课教育,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在我的学业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希望党组织支持我。

  此致

  篇三: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一: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预示着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将建立起来一个新的体系——“法治体系”。

  自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要在20XX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来,我党一直在不断地推进法律体系的建设,时至今日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此次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未来要形成“法治体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法治体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排在第一位的是党的依法执政,然后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社会共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全面法治化。其意义在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提升公共决策绩效、建设和谐社会、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中共十八大报告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将从“国本”法律观回归“人本”法律观。这一法律观将使中国法治在价值理念上发生重大变化。

  自十七大以来,我国的法治工作有两项基本成就:一是法律体系如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形成。中国仅用三十几年时间就走过了他国三百年走过的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无法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二是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其成就可与经济相媲美。

  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我们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法律的实施特别是法律准确、有效、全面、统一的实施就成为法治建设新的主要矛盾。中国建设法治国家已进入攻坚时期,因此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须要解决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法治思维是以合法性为判断起点而以公平正义为判断重点的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其包含四方面内容并要相统一:“合法性思维”,即任何行政措施的采取、任何重大决策的作出都要合乎法律;“程序思维”,要求权力必须在既定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权利义务思维”,即以权利义务作为设定人与人关系及人与公共权力关系的准则;“公平正义思维”,即公权力要以追求、维护公平与正义为价值尺度。

  十八大报告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就是要用平等的宪法原则去“反人治”“反特权”“反腐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是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

  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已习惯的行政思维、领导思维、管理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领导干部要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的典范。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应成为领导干部“依法执政”和管理社会的基本功。

  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中法治又有新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中国法治建设有三个关键问题:一解决党的依法执政问题,只要党能够依法执政,法治国家就有保证;二是建成法治政府的问题,只要能够依法行政,法治国家就有希望;三是司法公正问题,只有公正司法,人们才会信赖法律。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注意两个“权威”一是法律的权威,即宪法法律至上;另一个是司法的权威,它是维护法律权威的权威。没有后一种权威,前一种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司法是法治的“最后一道防波堤”。

  十八大报告就此提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化司法改革的关键,应继续深化司法职权配置,把法治的重心建立在司法之上,党和国家要逐步习惯通过司法实现长期执政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宪法赋予的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

  权的原则落到实处;通过提升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和落实其宪法地位来树立司法权威。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二:学习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2683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引下,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我们迈进充满希望的21世纪最初几年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庄严命题,并将其写入宪法。这不仅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也是治国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与落后绝不是社会主义。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国家强盛,就必须改革。即逐步取消行之多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设起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自主、平等、诚实信用等属性,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治。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消极的一面。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否则就会成为无政府经济。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法治化的过程。只有有了健全而且有效的实施市场经济法律,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否则,经济活动中的种种弊端和不良倾向就会滋生蔓延,如投机倒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直至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猖獗。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这就要求按国际经贸和民商事领域的通行规则和惯例办事。而这些惯例和通行规则已成为各成员国制定经济贸易法律、法规的基础。因此中国的经济要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法律还必须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这样才能平等地参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竞争,不至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被判罚淘汰出局。

  完全可以说,没有依法治国,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就不可能有给人民带来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生产力持续、协调、高速的增长。

  二、依法治国,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它和人民当家作主紧密相联,休戚相关。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根本保障。早在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而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就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因此只有如此,人民才能按照法定程序把自己信任的人遴选进国家机关作公仆;才能依照法定程序撤换那些不称职的公务人员;才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才能通过法定程序真正保证国家对重大问题的决定符合自己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权利和自由得到切实保障,而一旦遭到侵犯,就可以及时获得法律的有效救助。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在中国落实,都必须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家作为根本保证。

  三、依法治国,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内在需要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缔造崇高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不能想象,社会主义不是文明的,是野蛮的;不是进步的,是落后的;不是发达的,是衰退的。要想使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社会能够全面进步,就需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荡涤利己主义的浊水;培植遵纪守法的社会环境,消除公共生活中的无序状态;繁荣催人奋进的文(:法制建设思想汇报)学艺术,扫除精神垃圾;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打击和取缔腐朽没落的吸毒贩毒,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活动,这一切都需要加强法治。

  四、依法治国,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国家稳定,长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特别是今天,我们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在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90年代遭受了严重的挫折,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仍然猖獗,他们在政治上对我们搞颠覆、渗透,经济上搞制裁封锁,意识形态上搞西化、分化;在国内,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遇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存在不少不安定因素。因此,社会稳定,政局稳定,国家稳定尤其重要。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保持稳定最根本的最靠得住的是搞法治。因为它最具有稳定性、连续性,不会因领导人变动而变动,不会因领导人的注意力变化而变化;它最具有权威性,具有普遍约束力。在改革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放以前,党和国家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这就使个人意志很容易左右党和国家的决策。一旦掌握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个人认识发生错误,就很容易演变成最高决策错误,整个国家也将走向误区。那时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听领导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跟着改变。文化大革命就是在这种治国方式下发生的社会动乱和民族灾难。历史教训表明,没有法治,就难以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没有法治,就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容易出现社会动乱。所以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另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发挥领导者的个人作用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只有好的制度、稳定的、连续的制度,才能使好人,使英明的领导人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我们当然不能排斥和低估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在治国方面的作用,尤其要看到其中的佼佼者、杰出者所创造的辉煌业绩,所带来的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然而我们也不能据此把个人作用神圣化、绝对化、迷信化,夸大拔高到不适当的地步。要知道,在治国方面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作用毕竟是短暂的,即使是佼佼者和杰出者也不例外。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其中潜伏的问题和危机。人在政兴,人去政息则是其一;没有制约,个人权力膨胀失控,可能导致民族和国家的动荡和灾害是其二。因此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主要应依靠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只靠国家领导人的贤明。另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央适度集中权力也是完全一致的,因为只有把集中到中央的权力和地方应有的权力制度化、法律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了,利用法律本身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才能使中央集中的权力很好地得以实现,地方所拥有的权力也能够很好地发挥。

  总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振兴,涉及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落实搞好。

  依法治国学习心得体会三:学习“依法治国”的心得体会(5707字)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包括公民民主权利在内的各种权利都由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所确认和保护;另一方面,公民民主权利也必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规范而有序地行使,才能真正得到实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制建设,什么时候人民民主就有保障。最典型的反面例证莫过于“文化大革命”,无法无天,践踏法制,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砸烂公检法,搞所谓的“大民主”,其结果是人人自危,每个人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反过来,也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并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过程,法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依法有序参与。因此,这一过程的本身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样一种人们向往的社会里,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谐发展。

  社会稳定、秩序井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稳定和秩序,人们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和睦共处。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既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调整解决。在众多的社会调整措施中,法律调整最为重要。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的含义做了界定:“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

  法律权威就是法律所具有的尊严、力量和威信。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需要。任何社会都必须树立有效的权威,没有权威就没有秩序。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态,决定了一个社会中不同的权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法律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法律具有规范相和确定性,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者废止。这种法律所独有的确定性,使人们根据法律的规定可以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法律具有普遍性。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者组织违反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高的权威性。在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政策、道德、习惯、宗教规范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治的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如果根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所作出的行为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终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只能是依据法律。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尊重和服从法律,自觉将法律作为指导和规范自身社会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宪法是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是全部法律的母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人民权利的保证书,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也是一切其他法律权威的渊源和保障。因此,维护法律权威首先要维护宪法

  权威。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要牢固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切实增强宪法观念,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坚决同一切违反宪法规定、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切实树立起宪法的权威与尊严。也就是必须树立执法和司法权威。法律的目的和宗旨要通过执法司法来实现,法律的权威也要通过执法者的权威来体现。因为在社会上一般人心目中,执法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法律的化身,代表着法律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权威与尊严。如果执法机关威信扫地,司法没有权威,就难以有效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方面,要有效克服我国社会公众中普遍存在的“法不责众”厂“只要有理怎么闹都行”等不讲法制的传统观念,从严执法,对一切违法行为、包括有些自认为“有理”的违法行为严肃处理,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树立执法者的权威。另一方面,执法者要切实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司法行为令人信服,用公正赢得权威。没有执法部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彰显其权威性,难以起到规范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正如英国法学家培根所说:“一次不公平的判决比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多次不公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如果专门的执法机关尚且不能严格执行法律,怎么能够要求广大公民、社会团体严格遵守法律呢?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凡能做到执法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就能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更需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执法活动中出现的“执行难”、袭警等现象,虽然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但由于有的执法部门执法不公而影响了这些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切实解决执法和司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的一项重要措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执法司法力量,肩负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政法干警必须牢固树立依法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司法行为。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我们政法干警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政法机关是专门的执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政法工作这种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决定了政法干警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政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当前,从总体上来说,广大政法干警学习法律的风气很浓,政法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严格执法是法治是依法办事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必然要求。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执法不严,在现实中得不到切实执行,等于一纸空文。不仅如此,如果执法不严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产生对法律的轻视和忽略心理,从而对法律的权威和尊严造成严重损害,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又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两个方面。所谓实体合法,就是在法律明确授权的前提下,执法机关对执法当事人作出的处理决定要严格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而不能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能任意适用法律。现实当中,一些执法人员把自己和法律划等号,认为“我自己就是法律”,执法的随意性很大,如交警执法中的“开口罚”,有的审批部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这些都是执法理念不端正导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的违法行为,应当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认真加以整改。所谓程序合法,就是执法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法定程序既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依据,也是严格执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是遏制执法过程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武器。在现实当中,由于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缺乏程序意识,不重视、不严格遵守执法程序,

篇五:法治建设党课

  

  律师行业党课资料

  近年来,律师行业党课的资料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律师在社会中担负着维护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因此,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内容和质量对于提高律师的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内容应该注重法律与政治的结合。律师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优秀的政治素养。因此,律师行业党课的资料内容应该涵盖党的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通过党课学习,律师可以增强法律与政治的融会贯通,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其次,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质量需要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律师作为法律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对所学知识有明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因此,党课资料应该确保准确性,权威性和权威性的,确保所提供的知识和内容符合党的立场和政策。只有这样,律师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够做到合法合规,为客户提供真实可信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

  再次,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形式和传递方式需要多样化。在信息时代,律师们接触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形式和传递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平台等形式,将党课资料传递给律师,并提供与其联系和互动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满足律师对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最后,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培训和学习要持续不断。律师作为法律服务的提供者,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和政策动向。因此,律师行业党课的培训和学习需要持续不断。可以通过定期的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等形式,为律师提供党课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更新和发布也需要及时跟进,确保律师们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党课资料。

  综上所述,律师行业党课资料在提高律师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律师行业党课资料的内容应注重法律与政治的结合,质量需要准确性和权威性,形式和传递方式需要多样化,培训和学习要持续不断。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政治敏感性和法律专业能力的优秀律师,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推荐访问:法治建设党课 党课 法治 建设

猜你喜欢